本篇文章3005字,读完约8分钟

摘要:牢固树立和实施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了实现美丽农村建设与优质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综合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而非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行为激励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和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机制在治理环境和发展经济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建设美丽农村不是简单地改善农村环境,而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能牺牲农村生态环境,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落实“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优质经济发展的双赢。浙江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他地方在推进农村振兴的实践中也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美丽农村建设与优质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应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改革入手,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走综合发展之路。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绿色发展理念强调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都要有;要坚持生态环境底线,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种“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复合生态经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探索和形成。例如,以四川省成都市园林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为主要代表的生态经济+城乡生活场景,凸显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使美丽的山川与美丽的人居相得益彰。另一个例子是生态经济+乡村旅游经济——以浙江省湖州市等农村地区的景观民居为典型,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和集群效应。另一个例子是生态经济+养生产业——以福建省为主要代表,发展健康老年养生产业呈现出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区域交通和游客的重叠优势。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走整合发展之路。一体化发展要求突破传统的产业边界、区域空边界和要素功能边界。就农业而言,我们应该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发展。就区域空而言,应该实现生产与乡村、生产与城市、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就要素功能而言,应追求生产要素、生态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整合。实践证明,综合开发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美丽农村建设与优质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基本路径。如江西省全南县大力发展香料产业,在赣江源头建立多功能生态经济示范园区,带动1.3万农民从事种苗生产、花木种植、精油深加工等。生产的精油等产品出口东南亚,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另一个例子是浙江省平湖市的陈光镇和上海金山区的夏朗镇,它们被一条山塘河隔开。这两个地方有着相似的语言、风俗和环境,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两地进行了跨区域的“联姻”,突破了行政壁垒,实现了公共设施的共享。通过协同规划和市场运作,产业发展由“竞争”转向“竞争”,努力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农村集群和农村振兴社区。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带动作用

总体而言,美丽农村的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不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行为激励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农村工业的繁荣和经济的振兴需要在资源的市场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重点是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投资引导、示范引导等。即使在公共项目建设和可持续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改造”项目为例,许多村庄之所以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村庄清洁度和生态宜居性,不仅是因为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加强考核、发挥村庄规章制度的作用,也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村庄清洁度、生态宜居性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在实践中,一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如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往往存在村民投资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实力不足、政府长期投资有限等问题。因此,一些地方的村庄清洁度和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较差。浙江省的经验表明,政府在重视和投资的同时,还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合格的农村社区环境从“公共产品”转变为可交易的“市场产品”。具体的想法和做法如下:清洁和生态宜居的村庄不仅应该为当地村民所享用,也应该为城市居民所享用。城市居民享受着美丽的乡村资源,事实上,他们来到乡村是为了休闲、保健和旅游,这是一种有偿的市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效益会产生经济效益,当地村民可以转化为第三产业从业者,从而产生改善和维护农村环境的内在激励和动力,实现促进美丽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发挥制度机制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制度和机制创新是实现美丽农村建设与优质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要着力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和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机制在治理环境和发展经济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北京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一地经济增长不牺牲生态环境”。福建省加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出台了8项配套管理措施和13份指导性文件,统一制度、统一规则、统一市场、统一平台,避免了“政策孤岛”,形成了系统化、全覆盖、多层次、不断更新的排污权政策体系,营造了开放透明的排污权交易环境。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在全省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了相应的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生态环境损害恢复与赔偿制度。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创新产权制度。山东省东平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资产化、资金股份化,有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解决了困扰农村集体多年的“四荒”(荒山、沟壑、丘陵、滩涂)资源管理混乱和闲置问题。对于已清理的“四荒”资源,该县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开发种苗种植等商业项目,形成了农村集体“边缘经济”的增收模式。为解决各类扶持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农户平均实力弱的困境,县域整合政策扶持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量化资产到户,确认权利到户,依靠市场运作扩大规模,形成资产收益共享的新局面。浙江省德清县以“三权人(户)和随权人(户)”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用益物权证和集体资产产权确认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县76%的土地得到有效流转,带动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亩产“一千斤粮一万元钱”。与此同时,推出17种农村财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贷款总额7.75亿元,实现了“化死者生权、生权、生财”的良性发展。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创新的治理体系。江西省横峰县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乡村圣贤和优秀民俗风情的作用,在乡村普遍成立互助协会、理事会和促进会,有效地、紧密地将乡村文明与治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特色休闲旅游的发展。这些制度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对指导和保障美丽农村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作者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07版)

标题: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民观察)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