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8字,读完约3分钟
把握新形势下社会资本下乡的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处理好资本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关系。
成千上万亩土地从全村转移到全乡,投资上亿元。商业形式包括种植、食品加工和农业综合体...近年来,社会资本像春风一样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管理理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工业的形式和质量,激发了发展的活力,使肥沃的农村土地绽放出新芽。
人们对这支推动农村振兴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寄予厚望。长期以来,包括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内的核心资源要素从农村地区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贫血”、“失血”,发展滞后。为了实现农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率,资金需求巨大,仅靠财政投入无法解决,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因此,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的强烈呼声,地方政府也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优化工商服务,把农业打造成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然而,“一枚硬币有两面”,在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浮躁和冒进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社会资本下乡到农村“发飙”、“挂羊头卖狗肉”,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侵占良田的噱头;一些“心不在焉”的人,大张旗鼓地宣布这个项目,但并不打算操作,挖空思考如何申请各种国家涉农补贴和项目扶持资金;有些“不遗余力”,有实力争夺土地,却没有能力“耕种”。某企业以高于当地平均地价40%的高价转让7000多亩种植萝卜的耕地。地租太高,对庄稼不好。最后,资本方亏损,农民和农业受损。这些不仅会导致非粮、非农业用地,还会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发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你知道标本,尽你所能。”。要把握新形势下社会资本下乡的发展前景,必须处理好资本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关系。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无论以何种形式进入农村,都要尊重农业发展规律,认识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客观规律,防止出现“半拉式”项目甚至因急功近利而进行掠夺式经营;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充分考虑农民的愿望和利益,让他们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与过去相比,当农民谈论“把袋子放到安全的地方”和“用一把锤子买卖”时,现在农民的观念已经改变,他们的视野已经改变了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和农民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股份合作,在双赢的合作中不断放大“蛋糕”。
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构筑政策的“防火墙”,不要让老板发财,让乡亲赔钱,不仅要防止资金下乡冲刺,还要防止伤害农民、压榨农民的“毁约弃农”现象;要鼓励资本流向农村,就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不要盲目贪大贪快,要把农业生产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当麦田风来时,活水的改革流动了;在稻花香中,农村振兴充满活力。社会资本只有扎根于土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走农村改革的道路,抓住农村振兴的机遇,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互利共赢,才能在广大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发展中结出硕果。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4日05版)
标题:人民时评:让资本下乡结出乡村振兴硕果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