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9字,读完约8分钟
在成果展上,人们站在汶川大地震的额定钟前 11年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寄予厚望,勇敢地进行救援 经过三年的努力,灾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全面恢复,超过了灾前水平,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亮/摄灾无情国有情制度的有力者从成果展看新中国70年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能推动怎样的地动山摇,穿越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约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直接造成经济损失8451.4亿元。 11年后,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业绩展上,定格的时钟使人们的记忆回到那个黑暗的瞬间,用举起生命的照片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房 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坚决决定,冷静应对,全国人民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子弟兵舍命,冲锋之前,这是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灾区的恢复速度也惊人,经过三年的努力,灾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平全面恢复,超过了灾前水平,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丰富多彩,但意味着面临各种自然灾害 但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防灾减灾事业,颁布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精力做大事”的优势 汶川大地震中对生命的支持,不是来自制度的支持吗? 每年有3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的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在今年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自然灾害有五大优点。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区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灾害风险高 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地球上的大部分自然灾害类型都发生在我国 我国32个省区市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 “本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 由于自然灾害,每年约有3亿人受灾 ”郑国光说 新中国成立后,加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发生过几次重大灾害 1954年,长江出现了时隔100年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的数据,仅湖北省受灾人口就达到了1034万人,灾害造成3.1万人死亡,灾区达到了2223万亩。 1976年,唐山发生了全球受到冲击的7.8级强震 根据《城市与减灾》杂志的刊文,这次地震瞬间摧毁了百年工业城市,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 铁路交通、邮政通信、供水、电力供应完全中断,道路桥梁、工厂设备和农田水利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1998年,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司令部办公室《1998年洪水灾害报告》,全国有30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受灾面积3.3亿亩,受害人口1.86亿人,死亡4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550.9亿元 2008年1月,全国发生了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冻结等自然灾害,20个省(区、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止到当年2月末,受害人口超过1亿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千亿元 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努力是为了我国自然灾害多的国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事业,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救济制度,制定、修改和公布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20多项防灾减灾救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多个部门的规章和预案。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援事业发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谈话和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以人民为中心,以“两个多次、三个转变”理念为指导,进行重大决策部署,改革防灾减灾救援体制 “中央政府的统一指导和支持、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党政府军警民的协同应急救援机制,与中央的统一指导、地方主体的责任和实施、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新模式一起逐渐完善、成熟、固定,属地管理 在《追梦减灾七十年》一文中,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林铭铭教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防灾减灾救济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了上述总体概括。 “年,通过构建“优化、协同、效率化”,按照“部分事项大致由一个部门统一,一个事件大致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大致内容,成立了应急管理部,灾害管理的全过程、专业化和参加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指挥协调的统一和资源新闻的高效 “其实,早在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计划( -年)》就提出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较多的市(地)、县(市、区)必须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之后,全国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设立了减灾委员会和综合减灾协调机构 多部门救援应急联动机构、灾害会商和新闻共享机构更健全 “十二五”期间,中国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干旱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3个中央救援辅助标准,平均提高幅度达78% 另外,民政部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完全救援捐赠引导机制的通知》,将防灾减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规范了救援捐赠的诉求发表、第一渠道、录用通知、新闻公开等复印件。 今年11月21日,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基本基本基本基础:以人为本,优先民生。 中央统一,地方为主的科学重建,安全第一; 保护生态,传承文化 本文件还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灾后重建任务完成后,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得到恢复,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人口、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 第一产业全面复苏,特征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然生态联系得到修复,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方经济进入了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社会力量逐渐成为中国救援工作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援工作结构 年,《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活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活动纳入政府规范体系,为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事实上,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的转移和分配、救援资金渠道的扩大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自然灾害风险的运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防灾减灾日——每人准备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定期举行防灾减灾推广教育活动,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事业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宣传全民的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自然灾害 今年5月12日是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防灾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革新防灾减灾推广活动形式,普及各种灾害事故的知识和预防应对的基本技能。 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范,深入开展风险排除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事故的风险 修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根据地产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援训练,提高灾害事故发生后转移避难能力 从今年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出的通知要求来看,防灾减灾的核心依然是用相关知识武装所有的身体,也许大家在灾害到来时做好准备,在与死神携手时赢得生命力。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快速发展网记者成静)相关内容的原标题:“再次看到汶川地震中的“生命的提升”,依然是泪眼” 。
标题:要闻:再次看到汶川地震中的“生命托举”,依然泪目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