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70字,读完约10分钟
64岁的央行行长周小川
周小川总结的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十大特征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过热冲动”仍然普遍存在,有必要始终强调防止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采用多目标体系:第一,保持低通胀;第二,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第三,保持充分就业;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健康,强调在线恢复和紧急援助。“网上复苏”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金融服务不足。”如果你阻止他,他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他必须与疾病作斗争,同时还要自我修复。”
●在货币政策手段方面,计划经济手段逐渐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适应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变化,准确把握汇率改革进程。
●中国在不同阶段存在双重国际收支顺差,两种顺差长期并存,货币供应量明显增加。央行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的第一个基本点是做好流动性对冲。
●率先推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国货币政策的应用包括各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资本要求、监管要求、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多种工具。
●配合金融改革进程,把握利率市场化和利差形成。
●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反应迅速,力度足够,退出及时。
●不断测算产出缺口、潜在增长能力和供求结构匹配度,根据形势的变量更好地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未被列入十八大名单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PBOC)周小川,近三天两次就国内货币政策思路做了详细说明。
在2012年11月17日的财新峰会上,周小川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货币政策的十大特点,指出“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过热冲动’,有必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同时,他表示,金融宏观调控要有大的思路,规划和设计前瞻性的调控策略和方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在11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首届金融街(000402)论坛上,周小川再次阐述了前瞻性的货币政策。他说,过去国务院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科学的、前瞻性的、全局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描述,以防止在调控过程中出现超调。
"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而且会有很多争论."周小川说:“任何形式的管制都是有害无益的。它还必须服从系统特性的描述。可能会出现过冲、过冲和冲击。”
上述声明被认为是周小川对一些市场质疑的公开回应。
过去10年,市场不断质疑国内货币政策的滞后,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上半年开始出现,国内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然而,央行在今年上半年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被普遍认为加剧了危机。2008年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开始“保证增长”。自去年9月以来,中国央行已连续5次降息216个基点,并向实体经济注入大量资金,这被认为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的需求,为近两年的国内通胀埋下了隐患。在围绕货币政策的争论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7月公开提出,要避免货币政策滞后效应与各种因素重叠,这将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64岁的周小川于2002年12月出任央行行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央行行长时间最长的官员之一。作为党的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他今年没有出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周小川可能在几个月后退休,中央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将接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说:“人老了,总要退休。”
"吃药肯定有副作用。"
周小川在两次讲话中提到了2008年备受争议的国内货币政策。周小川认为,外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昨天的论坛上,周小川说,“2008年,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一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也有点像一场自由落体,像是马上就要下台。”
在此前的财新峰会上,周小川给出了回应:“针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反应迅速,力度足够,退出及时。”
周小川说:“2008年9月和10月,危机加深,一些人用了‘自由落体’这个词,金融市场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措施应该果断,应该及时出台,不能拖延。如果你拖延,你将无法抑制它。同时,自信是一种传染病,你无法巩固你的自信。”
“2008年11月初,我还记得我们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了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我们准备了一份手稿来宣传中国的刺激计划。当时没有宣布,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宣布的。我们可以说中国是如何看待它的。”周小川说:“首先,反应应该迅速而充分。我不知道这种力量有多合适,因为危机尚未完全显现。计算什么是最合适的并不容易。整体实力更大,比实力更强。当时有一个形容词,就是开枪快,出拳重。”
"我们的数学描述符合当时的决定."周小川说:“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种对危机的调控。我们说每种药都分为三种毒药,吃药肯定有副作用。为了防止以后出现副作用,我们应该强调及时停药。如你所见,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率先复苏,复苏相当强劲。然而,在复苏的后期,出现了通货膨胀上升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的反应。然而,总体而言,中国及时将货币政策调整回中性或正常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行动还是比较快的。”
周小川没有否认当时的货币政策滞后。
周小川说:“现在回头看,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快,可能会更好。现在可以说,当时的辩论非常激烈,关键是不容易作出前瞻性的判断,所以会有很多辩论。具体来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针对这种情况的变化进行了动态微调。争议仍在继续,但已经做了一些调整。2010年秋,在我们筹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中央政府正式决定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回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年,政府正式推出了宏观审慎措施,因此这也是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一个特点。”
“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策略”
周小川昨天还从反馈控制理论解释了过去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发出信息,然后反馈其动作的结果,影响信息的再输出,起控制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在经济危机中,监管部门根据经济形势制定的前瞻性战略会作用于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会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在此过程中,重复力和反作用力可能会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
周小川表示,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等多重变量,观察到的系统状态变量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和国际收支。央行使用的工具不是单一的,如利率、市场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回购等。使用这些工具时,市场会变得复杂,计算也会变得复杂。应该尽可能地简化这个复杂的系统,使沟通更容易,操作更简单。
周小川在阐述宏观政策操作的复杂性时也指出,在评价宏观调控效果的有效性时,评价指标也非常重要。
在周小川看来,有两个指标。首先是稳定性。例如,如果中国希望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在8%,这是一个衡量标准。还有最节约资源、浪费最少、成本最低的监管模式。“事实上,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控制策略可能会有这样的考虑。因为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佳,没有能力,它追求政府用相对较小的力量或最低的成本来实现经济复苏。"
他说:“在设定不同的目标函数后,将会有不同的宏观调控策略。例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经济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我们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差距是一些国家使用快速反应方法,但其他国家使用非常缓慢的方法。别担心。”
“这两种方法相互反应很快,说你看到你的行动是如此缓慢,它并没有解决问题。行动缓慢的人说你肯定有副作用。如果你这么快,你不确定。事实上,刚才提到的制度特征肯定有优点和缺点,它们之间可能会有批评。”周小川说,“我觉得每个单位,不管你站在哪个层面,都有调控的问题。从调控的角度看,不仅概念描述要清晰,而且要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新世纪货币政策述评
周小川还在财新峰会上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货币政策的十大特点。这通常被认为是周小川对自己工作的总结。
他说,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过热冲动”,有必要始终强调防止通货膨胀。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目标体系,包括保持低通胀、促进合理的经济增长、保持充足的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第三,我们非常重视金融机构的健康,强调在线恢复和紧急援助。
此外,货币政策手段也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更加市场化,这是周小川总结的第四个特点。他说:“现在大家比较常用的说法是,它是一个基于价格的工具还是一个量化工具,但如果价格和数量用得好,它们都是市场化的调整手段。”
周小川还提到了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
“当我们采取汇率改革时,我们需要考虑改革顺序的一些问题。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是先改革大型商业银行,先改革汇率,还是先改革农村金融。应该说,中国还是比较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微观基础,所以当时我选择从金融机构改革入手。”
周小川将中国货币政策的第六个特征概括为:周期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两个顺差的平行时间相对较长,市场流动性明显过剩,同时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所以多年来,我们很多学者都在密切关注如何做好流动性对冲工作。”
关于第七个特点,周小川认为,这是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第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反周期调整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与中国经济特点相关的指标和控制工具。总体精神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同。”
周小川总结了他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工作:“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反应迅速,力度足够,退出及时。”
最后,周小川提出要不断测算产出缺口、潜在增长能力和供求结构的匹配度。他说:“我们的价格有些扭曲,有些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也不匹配。因此,有必要测量这种条件下的产出缺口,然后根据情况的变量。让我们更好地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标题:周小川回应货币政策超调质疑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