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8字,读完约4分钟

九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特殊化工公司——朗盛集团(LANXESS Group)的董事长何德曼(He Deman)乘飞机从夏洛特飞往纽约。 贺德曼在此期间心情很好:经过八年多的发展,这家从拜耳分离出来的特殊化工公司本周被列入“法兰克福dax指数”,这意味着该公司被认为是德国最重要的30家上市公司之一。2005年,它仍是一家亏损的化工公司,不受市场青睐。 这些都是贺德曼的心血和战略思想。 回顾2005年,公司销售额为71.5亿欧元,而2011年为87.75亿欧元。去年,其利息、税收和摊销前利润也达到11.46亿欧元,净收入为5.06亿欧元。自2005年以来,该公司的利润平均增长了20%。 “事实上,我们在公司的运作中没有任何秘密。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问题时更注重全球视角,我们可能不得不提前做出市场判断。在这些年的运营中,我们更加关注并投资于新兴市场。在这些策略下,朗盛的业绩有所提高。” 2005年初,朗盛宣布独立运营。当时,该公司有许多低回报的成熟业务。由于受到德国工会的限制,无法解雇大量员工,朗盛决定实施一项总计15亿欧元的战略性剥离计划。 贺德曼表示,欧洲一些金融分析师认为,当时欧洲企业的大量资产是债务资产,但剥离后,公司保持了一定优势,资产基础变得更加有效。“在2005年至2007年剥离资产时,公司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因为这些资产约占公司销售额的25%,这个比例不小。不过,公司这样做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不剥离资产、调整业务结构,公司的下一步收购和新兴市场投资战略就难以实施,因此企业必须改变思维,敢于打破常规。” 除了剥离,战略收购计划立即启动。从2006年到2011年,朗盛收购了南非铬矿、巴西合成橡胶企业和上海氧化铁颜料厂,一些位于印度和荷兰的公司(弹性体业务)也包括在收购范围内。这样,公司加强了在合成橡胶、工业中间体、三元乙丙橡胶等业务的实力。 贺德曼介绍,除了并购战略,对新兴市场的持续投资也使公司把握住了2006年至2008年化工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并使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了足够的免疫力。在亚太地区,其投资在2005年占10%,现在已达到25%;在拉丁美洲的投资也从3%增加到13%。贺德曼告诉记者,他在亚洲的战略大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种是将一些产品送到靠近顾客的地方;第二,收购并建造新工厂。例如,在中国,无论是无机颜料业务(总部在上海)、无锡皮革业务发展、青岛润滑油生产厂、江苏溧阳多元醇、南通丁腈橡胶等。2007年以后,所有的新工厂都建立起来了。在美国和新加坡,该公司近年来还收购并新建了丁基橡胶和聚酰胺塑料等工厂,以改善公司的产业链。 “LANXESS是一家化学公司,但它是一家全球性企业。” 现在,贺德曼看到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地区的发展势头。与2005年相比,2011年朗盛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增长了68%,达到20亿欧元;拉丁美洲和北美的销售额也增长了38%(因为它是一家德国公司,北美也被定义为一个新市场)。 2011年,朗盛大中华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销售额超过9.92亿欧元(18亿美元),7年间增长了两倍多;然而,其大本营德国市场并没有太大变化:在过去的7年里,德国市场仅增长了2%。贺德曼表示,公司在制定收入和利润目标时,明确了“价格优先于销量”的战略。单纯参与价格战,快速扩大产能,并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声誉和质量。 “我们的产品涵盖轮胎、化工、汽车、农药、电子、皮革、水处理、医药、油漆等行业,公司还关注多元化的小客户群体。因为有些配方是独家的,而且公司自己的营销和服务团队是稳定的,所以客户愿意接受合理的优质产品。”海德曼分析。他说公司对于抓住机遇有自己的想法。

标题:贺德满:7年来年利润增幅20%新兴市场为主要贡献者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