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23字,读完约6分钟

文化点亮地下空厅

甘薯社区的角落

“另一种老年”活动

作者最近参观了北京市民防局的几个地下空室。曾经黑暗凌乱的人民防空工程改变了它的外观,成功地装饰了北京多彩的地下世界。

自北京市民防局对地下空室进行综合治理以来,一些“脏乱”的人防地下室被改造成地下社区、文化馆等公益性和便民工程,实现了规模最大的人防工程“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保障”的功能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分享地下社区生活

11月的北京,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但是老李所在的地下社区却温暖而明亮。在北京亚运村街安源北里社区19号楼地下室二层,一群年轻人和一群老人聚在一起参加红薯社区组织的“其他老人”活动。如何在淘宝网上购物,如何在微信上与孩子聊天,外出买菜时如何用支付宝付款……在热情的年轻朋友的带领下,老李体验了一款流行的应用软件和电子产品。"看来我也是一个老网民了."老李笑呵呵地说道。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两年前,这个温暖的甘薯社区只是一个普通的防御空地下室。像北京的其他人防工程一样,它曾经是封闭、黑暗和潮湿的代名词,直到它的轨迹遇到一个叫周子树的年轻人。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2003年,周子树刚到北京时,一个来车站接他的朋友从他的外套里拿出一个烤红薯,“啪”地一声递给他吃。这个热气腾腾的举动给周子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此,冬天温暖的红薯成了分享的象征。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13年后,应时任亚运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韩的邀请,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的周子树带领团队来到地下二层开始设计和运营。这是后来的甘薯社区。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经过周子树的装修,这个560平方米的地下室焕然一新,成为一个为9000名居民服务的共享文化的空房间。共享客厅、台灯书店、私人影院、创意教室...休闲的老人、相爱的夫妇和活跃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自己的世界。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这是一家台灯书店."甘薯社区的执行主任周珂边走边说。这里的大多数书都是社区居民捐赠的。"几天前,一个叔叔捐赠了一批摄影书刊."周珂拿起一本《中国摄影》杂志说:“通常,每个人都会在周末或下班后带着孩子来这里读书。”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社区居民的免费捐赠让这本书回到了每个人的手中,温度稍微高了一点。周珂自豪地介绍说,红薯社区致力于帮助居民运用他们的技能为社区提供服务,并将闲置的地下空房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客厅”。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就像被切成两半的红薯一样,平等、温暖和分享成为了社区的概念。不仅仅是红薯社区,这种改善空地下房间服务的利用模式已经在北京的每个角落扎根。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文化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穿过东城区崇文门外的街道,进入明亮整洁的城市新苑21号楼地下人防空室。空地下不到800平方米的房间,原本挤满了1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经过清理整顿后,变成了社区文化活动室。不仅有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报刊阅览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等文化活动功能室,还有一个独特的免费非遗产博物馆。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白色的墙壁和灰色的砖块,以及铺着红灯笼的新苑小区地下活动室,让里面的人仿佛回到了老北京四合院。狭窄的走廊旁边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室。正在跳舞的张大协高兴得合不上嘴:“冬天外面很冷。没有这个地下活动室,我们不知道在哪里跳舞。”最受欢迎的乒乓球室供不应求。“我希望有更多的房间。王叔叔遗憾地说,他没有抓住桌子。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这个地下活动室的中心区域是一个非遗产博物馆,汇集了古老的北京文化。非遗产博物馆由9个展览区和1个教育体验区组成。有14个非遗产项目展出,包括北京刺绣,烧烤聚会,风筝,马赛克制作技巧和元宵节。受访的居民告诉我们:“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老一辈的这些东西。带我儿子去看一看也能让他知道我小时候在玩什么。”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据崇文门外大街文化中心主任张怡筠介绍,新源社区有两位非遗传性的传承人,一位是北京级非遗产项目“炊事清真宴”的传承人佘增泰,一位是东城级非遗产项目“北京传统风筝”的传承人张士德。非遗产博物馆建成后,他们不仅把它作为对外展览的工作室,还在这里教学生和讲课。“我家很小,几乎没有多余的地方做风筝。太棒了,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张士德非常高兴,他的祖先在老北京做了三代风筝。在张怡筠看来,改造和利用地下人防空室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居民没有地方参加文化活动的问题。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传承和展示中国文化

如果说大都会新苑的非遗产博物馆是展示北京非遗产文化的冰山一角,那么位于西城区月坛公园旁的月坛吉雅传艺会无疑是展示中国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原本拥挤的地下小商品市场被重新设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从地下二层出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家非遗传传承人康玉生大师和他的弟子们编织的金色丝绸毯子“九龙地图”。由全国60位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近240件非遗艺术品,如燕京八卦图、玉雕、唐三彩、内画鼻烟壶等。,展示在面积为7864平方米的场馆内。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除了精美的非遗产展品,月坛吉雅还为非遗产大师设立了工作室,如李培清大师的景泰蓝工作室和刘守本大师的鼻烟壶工作室。2017年4月,瑞士蒙特勒的一位朋友参观月坛吉雅时,感叹景泰蓝和鼻烟壶的精湛工艺,并在一幅有中国特色的画卷上用法语写道:“这是一次完美、愉快、富有文化底蕴的访问!感谢您守护和传承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这个非遗产博物馆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据传一会场馆负责人张介绍,传一会将不时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如让非遗产大师入校,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体验非遗产技能等。教科文组织充分肯定月坛吉雅传艺会在青少年非遗产教育领域所做的工作。总干事埃琳娜?博科娃亲自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青年学习基地”。今年9月,中山大学的105名学生走进月坛传艺会,体验男妓染发课程。“我们在南方长大,对北京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这次机会让我体会到了做主人的感觉。”一个学生高兴地对作者说。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北京市民防局副局长国源说:“地下空室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致力于完善城市功能,服务城市居民,突出公益性,强化便民服务,积极开展人防工程公益性利用试点。”用于停车、娱乐、宣传教育、社区服务……据统计,北京市公益性和便民性人防工程有3000多个,占全市在用人防工程的92%。人防工程显示出新的活力,一个接一个的“红薯”正在慢慢成长,不断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本文中的图片由魏新提供

标题:北京人防工程旧貌换新颜 文化点亮地下空间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