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5字,读完约10分钟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人民的关键问题)中国正在推进世界上最大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引擎。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展。2017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这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新城建设”。建设新型城市,必须深入研究城市运行规律。城市是各种资源要素、人口和工业的中心,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换句话说,城市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由各种要素和功能耦合而成。这些要素和功能在运动中有机结合、协调和平衡,是城市有序运行和高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

新城应该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城市是生产的基础。资本、劳动、科技等要素在城市中集中组合,形成各种生产活动,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供给。城市是生活的天堂。随着不断变化的多样化产品和日益丰富的专业服务,他们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城市也是生态的载体,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特别注重城市的生产功能和城市的生活功能,却忽视了城市的生态功能。进入新时代,建设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城市,必须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布局,实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的动态平衡。在实现空生产集约化、高效化、空生活适度化、空生态优美化的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和整体生产的重要目标,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都要整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的动态平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促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动态平衡的重要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空城市生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高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融入城市生活空空间,将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作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景观文脉进行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和水城,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起乡愁。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各行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城市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新型城市应该成为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高地。城市与产业之间有两种关系:一是以生产发展城市,依靠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聚集人口,形成城市;二是在城市聚集生产,依靠城市聚集人口,进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无论哪种情况,工业都是城市的支柱。建设新城,要努力实现城市各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城市工业发展的动态平衡实质上是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重点有两个方面:工业发展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工业发展能够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产业的发展要适应城市需求的变化,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遵循自身演化的规律,不断实现新旧产业的延续和新旧动能的转化。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要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需要考虑两个国情: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城市,而是一个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多个中小城镇形成一个城市群,形成共同的发展格局。因此,城市群中的城市应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鲜明优势的产业,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状态。每个城市不需要从各个方面发展所有的产业,而是应该把自己的产业发展纳入城市群整体考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其次,中国的城市通常包括大的或小的农村地区。因此,城市产业布局还应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质量提高的相互促进。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不同人群的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是各种各样的人高度合作的地区。要实现有效运行,城市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人是这些多样化功能的最终需求者和实际创造者。换言之,城市多元化的实现需要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只有实现合理分工和各类人群相互支持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要促进各类人的动态平衡,我们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形成开放包容的各类人才招聘体系。基于发展的需要和经营的平衡,城市应该本着开放和包容的原则,广泛吸收各类人才。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目前,中国农村仍有许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不仅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也是建设新城市的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同时,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的职业结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城市放开对急需人才安置的限制,优化城市创业条件、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城市流动人口的合理调控。一个城市的规模、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考虑城市人口的适度规模和合理分布,否则城市将难以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从结构、规模和流动节奏等方面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同时,要考虑城市功能的变化和承载能力的限制,将集聚与解构有机结合,避免“城市病”。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流动人口调控要统筹规划、超前规划、注重方式、有计划,这样才能在保证人口结构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地进行调控。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不断提高公民素质。良好的市民素质不仅从根本上反映了城市的质量,而且是实现城市动态平衡和有序运行的坚实基础。提高公民素质应被视为一项长期任务。这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训练,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训练。提高公民素质可以聚集积极的能量,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动态平衡

新城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物质文明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不断提高城市物质文明水平。树立长远眼光,高标准规划,以百年甚至千年规划为基础,高水平建设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将现代科技成果和建筑艺术应用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绿色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量力而行”意味着控制规模和速度,绝不降低标准和质量。低水平的粗放式建设不仅会导致“拆-建-拆”的恶性循环,还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在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城市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向上的思想意识、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都是精神文明的突出表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精神文明水平高的城市,一个迷人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精神文明衬托城市气质,凸显城市精神,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激活经济潜力,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动态平衡,需要综合设计、整体规划和有机整合,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创造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和时代要求,形成独特的城市精神风貌,凝聚人心,树立形象。创造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品格,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使每一个新城市都成为“这一个”,而不是“另一个”。二是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自然文化特色和建筑设施的完美融合。第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第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改变习俗、弘扬时代新风尚行动,增强公民城市荣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应该强调的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吸收现代文明;要树立正确的有特色的价值取向,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努力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坚持管理者带头示范。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

良好的城市治理是城市快速发展和高效运行的保障,城市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建设新城,必须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相互促进和动态平衡。

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动态平衡,关键在于创新思维,优化方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优化和调整城市治理思路。树立以市民为中心、服务市民的理念,将“管市民为市”转变为“管市民为市”,以维护和发展广大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方向,把握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点,紧紧围绕“城市病”的治理,形成正确的治理理念,选择科学的治理方法,彻底改变粗放的治理模式,使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便捷、舒适、美好。二是建立良好的城市治理机制。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和监督机制,有效解决治理缺位和治理越位问题。完善城市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坚持立于破前、立于破后,积极运用法治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努力打造共建、治理、共享的治理格局。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有机融合,推进城市部门、行业和街区之间的功能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有效性。

标题: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人民要论)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