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6字,读完约4分钟

教室护眼灯

在网络空间里,一种“两向撕裂”涵盖了不少当代青年。

一方面,他们活跃在各类App上时间越来越长:在微博评论里狂欢,在B站弹幕中刷屏,在带货直播前疯狂“剁手”……一张生硬拼接的表情包,或一句无脑的口语,就能迎来刷梗大军。

另一方面,他们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键盘抑郁”“在线社恐(指社交恐惧)”,深夜伴着忧郁的音乐入眠,在知乎里点开“一个人丧到极致到底是什么样子”,以期找到一丝“同病相怜”的安慰。

面对这样的撕裂,身陷网络大潮的当代青年,到底应该如何重塑修养,保持身心健康?又如何将孤独放逐角落,给键盘前的自己找到真正适宜的舞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半月谈记者 魏婧宇 刘芳洲 汪奥娜 朱丽莉 朱涵 林光耀

忧伤时宣泄,愤怒时发泄,现实中难以表达的种种情绪,在网络空间肆意释放。键盘抑郁、在线社恐、diss(指抨击和咒骂)成瘾,一些网络情绪综合征在青年群体中蔓延。“我抑郁却不是真的抑郁”“我上网却不想进行社交”“我骂人是为了不被人骂”……一些网络青年坐上情绪的过山车,在网上狂欢,也在网上失落。

1

网络青年心理速写

——“为赋新词强说愁”:消费抑郁的键盘抑郁者。

“不喜欢我没关系,我也不喜欢我自己。”刚步入职场的95后小欣,在生活中是个活力四射的小姑娘,但在网络平台上常发一些丧丧的评论。“网上是自由的,可以把心里各个角落的情绪都抖落出来。”小欣说,“进入大人社会,需要装正经,但在网络上我可以想哭就哭。”

越来越多人在网络上发泄现实中的“丧”,抑郁情绪弥漫社交平台。在一些网络论坛中,有人戏谑调侃,“抑郁”似乎是进入某些网络空间的门槛。

一些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很容易自我感动,他们并非真的抑郁,只是被自己营造出的“丧惨弱”形象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对网上的其他“同类”心有戚戚焉。键盘抑郁者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消费抑郁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赞。

——“拒绝被贴标签”:在线社恐者的心声。

28岁的小周已经不记得自己上次翻看朋友圈是什么时候了。“感觉大家都在朋友圈里经营自己的虚假形象,发动态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在小周看来,朋友圈越来越变成塑造社交形象的地方,甚至有专门的培训班,指导你如何塑造某种特定优质形象。

小周自认为是个讨厌被贴标签的人,但发朋友圈不可避免会被贴上标签,致使不知怎么做自己。“随便发个心情还要顾虑很多。好不容易发了,还会关注谁给我点赞、谁又没点。后来干脆就不发了,微信最终变成了通讯录。”小周说,“我更喜欢与真实的人相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转发,日渐变成一种低效甚至无效交流,很多人也许还没看清是什么内容就匆匆点赞、转发,只为显得“我在关注你”,仿佛点赞的才是“真朋友”。这种社交环境令人压抑,有人开始恐惧、逃离这些线上社交。“没有点赞之交的所谓朋友,网上交流效率很明显提高了。”小周说。

——“捍卫我的声音”:diss成瘾者的呐喊。

本身是令人放松的游戏平台,却越来越充斥戾气。90后瑶瑶是某款网游爱好者,虽已是资深玩家,但她始终难以适应游戏里无处不在的“喷子”。

“游戏需要组队才能玩,合作好了才能赢,但非常容易引发口水战。”瑶瑶说,大多数“喷子”以自我为中心,队友没及时施救就骂队友,输了也骂队友,更有甚者,加别人好友只为了辱骂。

00后追星族小林在为喜欢的明星打榜、控评时,学会了“优雅”骂人。“对黑粉就要痛批痛骂,但不能有脏字,否则会被屏蔽、封号。”小林说起网上骂人心得,头头是道。

瑶瑶、小林发现网友普遍“越来越暴躁”,常一言不合就互相diss。小林说这是一种“被逼反抗”,不骂人就要被骂。瑶瑶认为,网上diss成瘾的人享受着一种语言上的操纵感,网络社会中的很多“小环境”,有利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操纵感的滋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认为,互联网中广泛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diss成瘾是对异见的排斥,体现出网友的不理性和不自信。

标题:半月谈:“网络青年”的狂放和脆弱_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