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1字,读完约3分钟

每年年底,所谓的财政“突然支出”都会被提高。公众关注这个问题和一些情绪化的意见是正常的,但对这个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讨论才是最有建设性的。

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首先,今年“9000亿元”的财政盈余是不可靠的。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背景下,今年的财政收入一度严峻。进入第四季度后,由于经济稳定,今年财政收入按预算增长9.5%不成问题。但是,今年的财政盈余必须比前几年大幅度减少,而“9000亿元盈余”的说法显然高估了。

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事实上,“多收多少钱”并不是关键问题,而是钱花在哪里,怎么花,怎么用,用得规范,改善民生。在2012年预算中,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文化事业的支持增加了20%以上。在这种支出框架下,如果有剩余的财政资源,其重点将是“跟随”,这将用于以标准化、合理和高效的方式改善民生。

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其次,把支出安排在收入之外并不叫“意外支出”。在我国现阶段,预算收入计划的执行效果是100%实现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但一些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预测性和执行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的稳定性,中国在2007年设立了中央预算稳定基金,用于缓冲不同年份的短期和超额财政收入。除了满足本年度财政支出的一些紧急安排外,财政盈余的其余部分将进入盈余结转安排,纳入中央预算稳定基金,并结转到下一年使用。因此,结转盈余的安排不是所谓的“乱花钱”。

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在现行总预算会计准则框架下,我国的财政支出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实上,过去一个月左右的财政支出中,主要部分是预算中最初确定的“名花有主”的财政资源,这只能根据“收付实现制”在年末集中核算反映出来。这些费用绝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费用,而是已经安排了很长时间,所以与“意外花钱”无关。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的预算执行一再强调要努力加快支出执行,客观上使近两个月的支出规模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改革方向可以有效地淡化“年底惊喜”的印象。

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不可否认,在一些预算单位中,确实存在突然花钱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预算安排的灵活性普遍带来“前松后紧”。为此,如果在“细化预算、降低弹性”的方向上进行实质性的改进,通过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透明度、增加公众参与、加强绩效管理和加强监督,将有助于减少这些单位花钱的现象,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应有功能,努力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改善民生、优化分配的实践中。▲(作者为财政部财务司司长和研究员)

标题:贾康: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并不严重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