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11字,读完约10分钟
2011年中、年末,我判断:“从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处于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平台上,并逐步走向相对缓慢的增长平台。这种趋势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它不完全是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由宏观政策力量来控制和调节。此时,如果采取相反的“过度”政策调控,经济冲击只会加剧。区别只是迟早的表演时间。”这一点,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到市场,都应该清楚地看到。
1.中国经济正在变得“正常”
一年多过去了,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8.1%,第二季度为7.6%,第三季度为7.4%。面对这些数据,你怎么看?市场舆论认为这是“触底和稳定”。
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有两种观点:第一,我们认为经济已经见底反弹,我们将在底部结束操作,希望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另一种观点认为,季度gdp数据逐季度下降并趋于稳定,表明经济已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后者。我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已经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阶段。所谓的“正常”,与过去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相比,开始显示出健康发展的迹象。
这表现在:第一,在过去不可持续的两位数gdp增长率下,出现了大幅下降,海外国家担心的“中国崩溃”并没有出现。社会上没有大规模失业,整个银行体系也没有系统性风险。社会基本稳定,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第二,多年来一直期待的以消费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是个好兆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5%,超过投资的贡献率50%。当然,我们仍然要保持警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期,居民消费仍然很低,政府消费占很大比重。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我国结构调整中需要解决的一项长期任务。
第三,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明显快于沿海地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
第四,在经济总能耗下降的同时,第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4%。
第五,虽然货币总量相对紧张,但国家信贷结构得到改善。其中,据最新统计,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加快,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0.7%,分别比大中型企业高9.9和4个百分点。
第六,国际收支结构趋于基本平衡。
第二,未来发展仍有四大机遇
从纯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仍然有希望在20世纪20年代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原因正如我在《2020年中国金融战略》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四大机遇:
首先,高储蓄率。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往往与高储蓄有关。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尽管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但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中国仍能在大型经济体中保持相对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仍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未来的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仍在进行中。服务业的缺乏和产业转移的过程孕育着巨大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不足表现,也意味着未来将会有一个快速发展的空时期。
第三,全球化趋势不会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因素逐步参与全球化,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尽管危机后世界上有各种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但它毕竟是一种支流。迄今为止,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全球化仍然是所有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这一趋势不会逆转。因此,只要这种趋势保持不变,发展中的中国就可以继续享受到好处。
第四,改革的红利。有效的制度改革和安排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可靠的保护,协调利益冲突,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并对经济发展给予积极的激励,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30年来,正是渐进式的体制改革使中国更好地适应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制度基础。然而,目前这一系列制度仍具有过渡和过渡的特征。只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和机制,经济效率就能明显提高,经济快速增长就能得到支撑。
第三,只有改革才能实现“大国梦”
以上只是纯粹的理论分析,对“潜在”和“可能性”的分析。至于潜力或可能性能否实现,有先决条件和许多限制。
当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矛盾交织在一起;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等系统性风险尚未清除;结构调整和改革滞后;贫富差距太大,问题很多。
如果不加快改革,我也相信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社会政治矛盾将更加突出。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改革将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这些问题很复杂,需要顶级的设计和更多的决心。
要改革,就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
由于今天进一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不可能面对32年前改革开始时宽松的环境条件。只要进一步改革,一些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被触及,会有很多阻力和未知数。
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改革能否真正深入,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一种担忧。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愿意用“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和“中国道路”这样的词语来概括我国过去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经济奇迹。在这里,我更喜欢用“中国故事”这个词来概括。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刚刚结束了头30年的“第一集”,这真是成功又精彩,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
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已经在第一集里提出来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继续成功和精彩,但就目前而言,我宁愿多担心,并期待进一步加快改革。
同时,只有着眼长远,寻找解决短期问题的办法,才能不迷失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避免宏观政策失误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冲击。
四.2013年:
它仍将被“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所困扰
展望2013年,由于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初期,从制度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固化的气候,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整体改革滞后,一些新启动的改革措施效果反映缓慢;同时,明年的外部需求环境也不会好很多。
因此,总的来说,明年的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做好心理准备。中国经济今年遇到的困难明年仍将存在,至少在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纠结之中。
从出口来看,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出口压力很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稳定出口”,但全球创新型增长需要一个过程。百年一遇的危机过后,各国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经济结构,重振不断萎缩的全球需求。因此,对明年的出口仍然不应该抱有很高的期望。
从投资角度看,过去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由于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存在,尚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当经济增长率下降时,财政收入的情况更加困难。《新非公36条》的实质性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私人投资浪潮并没有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
从消费角度来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即使引入,在危机后中国出口大幅减少的环境下,也不可能仅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增加消费,从而弥补出口损失,稳定高增长。经济水平应该预期什么?大反弹期待的是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快的经济速度,而不是它应该期待的是持续和彻底的结构调整以及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5.“国家远离人民”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尽管明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全年仍将处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纠结与平衡之中,但国内生产总值仍有望保持7%-8%的增长速度。具体政策取向:第一,货币政策将保持审慎和中性,主要是确保实体经济的合理发展。作为官方语言,“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词可能仍会使用。在这种背景下,货币调控,包括微调、预调整、弹性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原则,将主要与国内金融改革的各个方面相协调,以及汇率、资本管理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在金融开放中,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其次,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后财政收入减少,财力有限,不可能实施以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的结构性减税将继续下去。
“营改增税”的国税改革效果将逐步体现出来,这有利于进一步的结构调整,也将对中央财政收入产生一定的压力,可能有利于进一步的财税改革。
第三,房地产监管的方向不会改变。所谓不变,是指坚决打击投机性房地产,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方向不会改变。至于限购政策,何时取消行政管制措施,何时引入市场化、税收等长期制度,将取决于投资替代和稳定增长。
所谓投资替代,是指在打击投机性房地产投机后,相应的房地产投资和相关的产能投资减少后,为了保持经济的合理稳定增长,需要新的投资替代,即以前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以及今后如何加快实施“新非公36条”,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通过稳定投资增长来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可能是如何处理目前和明年稳定增长中的投资问题。
第四,以消费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和推进城镇化战略将在2013年呈现新的迹象。这包括如何在各行各业真正落实“新非公36条”,进一步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建设。
第五,进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刺激中国未来消费的主要力量。2013年,我们希望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通过法律法规真正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六,“国退民进”是大势所趋。但是,我并不期待2013年有全面、实质性的制度安排,只希望通过以下两个战略层面的措施,加快“民族退却,人民进步”的进程
首先,真正加快“新非公36条”的实质性实施,是明年稳增长、稳投资的“逼上梁山”战略。只要“新非公三十六条”的实施真正加快,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问题上,这自然意味着国有企业正在退走;
其次,从当前财政收入不足的角度,从解决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分红比例,部分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这一政策直接解决了社会安全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直接解决了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间接实现了部分国有企业的“国退民进”。
标题:夏斌:中国经济的调整轨道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