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4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党开了一个很好的会议,有了一个很好的纲领,也制定了很好的目标。重要的是要用好的作风、好的学风、好的文风,把会议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一种实际行动,并真正付诸实施。”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运山到京调研并主持座谈会,听取基层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的又一次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它再次体现了新一届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倡导的新鲜作风和会议作风。

在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65岁的刘运山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

从北疆边境到首都北京,从新华社记者到中宣部部长,刘运山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谦虚、务实、稳重。“脚踏实地能让你感觉自信,有一个长长的光环”,这不仅是他经常用来问下属的,也是他多年来主管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反映。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通过基层培训保持人民的深厚感情

刘运山,山西忻州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这里在古代被称为赤壁川。工作之初,他在农村学校当教师,并参加农村地区的劳动培训。从1975年到1982年,刘运山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的农牧业记者。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在过去的七年里,他走遍了内蒙古的农牧区,接触了农牧民,收集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报道。他31年前写的《睡在车马店》,至今仍被中国媒体视为典范。这篇不足1000字的时事通讯生动地记录了他晚上在车马店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牧民“丰收的喜悦”。这篇报道的写作技巧被当时的新闻界所模仿,这篇文章也被作为一篇著名的文章收录在新闻学院的教科书中。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倡选拔任用年轻干部。1982年,刘运山辞去记者职务,调任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后担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198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年仅38岁的刘运山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此后,他一直担任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赤峰市委秘书长、区委副书记。1993年,刘运山成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常务副部长,2002年成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后来,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从记者到官员,刘运山对人民和基层的深厚感情几十年来没有改变。1986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刘运山,独自乘坐火车、公共汽车和拖拉机,来到农家乐,住在帐篷里,与农牧民进行了一次心连心的交谈。他说:只有和群众在一起,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与大众在一起本身也是一种快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陈勇到河套地区采访,听到刘运山的故事,写了一篇关于“部长下乡”的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在中央部门工作多年后,刘运山仍然坚持每年深入基层,每个省、地区、城市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他看来,他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用自己的双手经历的是最令人信服的。针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官话、套话、大话”现象,刘运山认为,“记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基层和现场说一些简短的话、新的话和普通人的话。”他还经常写关于“豆腐干”的短文,以反对“假空".”的风格他在全国报刊上倡导和推动“深入基层,改变文风,改变文风”的活动,要求记者“把新闻写在地球上,写在人民的心中”。刘运山认为,只有有效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和最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对“我是谁”有独特的看法。他说,当一个人拥有权力、金钱和名誉时,他经常会失去理智,不知道我是谁,并且与普通人没有正确的关系。事实上,不管他有多大的权力和名气,在普通人面前他都应该是一名学生和公务员。只有弄清楚我是谁,我们才能解决“为谁”和“依靠谁”的问题。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在“去而化”活动中,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负责人带头深入基层,走向一线,给新闻宣传带来了一股新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海外同行。

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不久前,由央视《走进基层》系列报道改编的《中国现场》节目在德国连续播出后,这位德国导演说,这部电影让他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一位德国观众写道,这个节目让他们“了解关心人民的中国官员的一面。”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刘云山:“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