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0字,读完约4分钟

三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再次回到8%以下。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选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加快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面对三项紧迫任务,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放缓并不全是坏事,它是转型的必要驱动因素。”范剑平说,经济转型应该准确地表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三大紧迫任务: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结构调整范剑平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由“口快”向“口好”转变,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坚持在转变过程中推进转变,谋求发展。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可见一斑。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中国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创造需求结构的“新周期”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奥秘在于投资和出口形成了良性的国际循环,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发展。收入增长。”范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增长模式已经经受了考验。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范剑平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从国际角度看,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政府债务高企,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国内,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廉价商品占领国际市场。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从去年的17.2%骤降至16%的负增长。今年7月,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再次骤降至1%。这表明,为了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循环——从外部需求到国内需求,这样投资和消费才能在中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换言之,要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在建立新周期的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消费."范剑平认为,扩大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范剑平引用了一组数据。2007年,净出口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9%,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4%;今年第一季度,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上述数据意味着中国外贸进出口更加平衡,也意味着中国在国内外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如果我们不把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转移到国内需求和投资上,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像许多出口导向型国家一样低迷。”范剑平认为,尽管中国经济自去年以来经历了起伏,但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经济转型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