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2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王日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动装配式建筑稳定健康发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技术司司长苏云山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促进预制建筑的发展,整体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此外,从2017年1月至10月,全国实施了约1.27亿平方米的新预制建筑项目,超过了去年的总量。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发新的建设方式,大力推广预制建筑,力争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使预制建筑占到新建建筑的30%。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预制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区域,其他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为积极推进区域,鼓励其他城市推进区域,因地制宜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预制建筑。
在此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3月发布了《关于印发〈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7]77号)。各地积极推广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预制建筑发展,整体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各地在推进预制建筑发展过程中,注重地方产业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土地出让、规划、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创新管理机制,确保预制建筑稳定健康发展。
如北京市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创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控制地价、限定房价”,投标人自主提交高标准商品房建设方案,率先在高标准商品房建设项目管理中运用企业承诺加履约担保的市场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成为组装式建设项目。上海将预制建筑的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咨询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监管范围,并在土地出让、建设申请、计划审查、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确保各项任务和要求得到落实。同时,加强对预制构件的监管,并对构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流程进行登记。山东省推行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行施工条件提交、工业技术应用审查和住宅小区综合验收三项制度,在土地和工程供应、规划设计、竣工综合验收等环节严格执行预制建筑要求。
苏云山指出,各地积极推进预制建筑落地,新建预制建筑规模继续扩大。据统计,2015年中国新建预制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2.7%。2016年,中国新建预制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4.9%,比2015年增长57%。从2017年1月到10月,全国实施了约1.27亿平方米的新预制建筑。
苏云山表示,预制建筑的扩张直接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设计、施工、零部件生产、装配装修、设备制造、运输物流及相关配套设施。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进预制建筑龙头企业,不仅提高了当地预制建筑的发展水平,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也非常关注预制建筑,相关机构发布了预制建筑主题指数。预制建筑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预制建筑是建筑领域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焦点。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相比,预制建筑可缩短施工工期25-30%,节约用水约50%,减少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约80%,降低建筑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显著降低建筑粉尘和噪声污染。同时,绿色施工方法在节能、节材、减排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质量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支撑作用。
苏云山介绍,2017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为首批预制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城市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预制建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产业基地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中央企业,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建设、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科技研发等整个产业链。在试点示范的带动下,预制构件建筑逐步形成了综合工作格局。
苏云山表示,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遵循“一体两翼两支撑”的工作思路,即以成熟可靠的预制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为“一体”,以发展epc项目总承包模式和bim信息技术为“两翼”,以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提高预制建筑质量,促进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标题:前十月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27亿平方米 超去年全年总量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