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11字,读完约21分钟

以下复印件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作者张艺帅赵民程遥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创刊于1957年,以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创刊特色,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快速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兼作交叉学科。 是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等多种引证的核心期刊 复印来源:城市计划学刊(微信号: upforum ),需要转载时请联系原文平台 作者:张艺帅赵民程遥在中国各地区的快速发展条件和水平上有很大差异,城市群的发育和快速发展也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结合“网络”和“地域属性”分解的网络模型和算法,并根据既定的城市群识别规则,将识别的城市群分为iii型城市群(初级发育阶段)、ii 为了加深对城市群本质意义的认识,还对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产业组织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群; 互联网连接; 地区属性; 识别和分类; 政策启发(全文刊登在《城市规划学刊》年第4期)本文的引用形式:张艺帅、赵民、程遥...中国城市群的识别、分类及其内部组织特征分析——基于“网络”和“地区属性”的新视角[j] .城市规划学刊 cheng Yao.identificationandclassificationofurbanclustersinchina:theperspectivesofnetworkconnectionsandlocalattributes [ j ]。 . urban planning forum,(4):18-27.)城市群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和世界经济重点转移的重要载体(方创琳,。 年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计划纲要规划了全国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格局(图1 ),进行了宏观布局。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确定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快速发展的城市结构”。 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央的要求,在中国“十四五”计划纲要开始编制时,本文重新审视了城市群的规划和快速发展问题——希望科学地验证了现有的评价,得到了新的认识和政策启示。 图1“十三五”纲要提出的全国城市群整体快速发展结构鉴于中国地区快速发展条件和水平的极大差异,城市群发育和快速发展一定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其认定不能停留在“城市比较密集”的形态评价上 另外,在计划目标和政策指向方面也不能一概而论 为此,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了“互联网连接”和“区域属性”相结合的网络模型和算法,制定了城市群识别规则,实现了中国城市群的识别和分类。 另外,为了加深对城市群本质意义的认识,还对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产业组织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1相关研究1.1城市群理论研究与启示1.1.1国外理论研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各国学术界和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城市—地区问题研究,提出了很多概念。 例如英国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提出了田园城市,也提出了城市集群( town cluster )概念的导游( patrick geddes )称为“组合城市”( conurbation ) 在国家一级,前苏联有“城市经济区”,美国有“大城市统计区”( metropolitanstatistics area ),英国有“地方行政区域结合体”( aggregatesoflocalauthorityarea ) ( 209 ) 这些概念和城市群有一定的联系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gottmann j,1957 )在研究美国东北海岸城区连绵化现象时,提出了“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的概念,开创了现代城市群理论的先河 他还以2500万人口规模为基准定义了当时的世界6个大都市带(包括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 gottmann j,1976 ) 之后,斯科特( scott a j,2001 )提出了世界城市地区的概念,世界城市地区是全球化和本地化相互关系的连接点,城市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与腹地地区城市共同迅速发展 与以前流传下来的城市系统和城市群概念相比,城市地区是产业阶段更高级的城市集聚体,表现出多中心、互联网化的空间特征(赵羽希、黎智枫、钟烨等)。 这一研究视野丰富了城市群概念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卡斯特( castells m )进入提出“流动空间”理论的21世纪后,大厅P等学者提出了多中心巨大城市地域概念,泰勒P等世界和世界城市( gawc )连锁国际 1.1.2国内理论研究中国城市密集分布等经济地理现象的研究始于1950、1960年代,但直到改革开放后仍很活跃 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念》一书中介绍了戈特曼的理论,首次引入了“巨大都市带”的概念( 1983 )。 之后,周一星( zhou yixing,1988 )提出了与“大都市带”对应的中国概念“大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和周边地区保持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经济联系,沿着一条或多条交通通道分布的巨大都市和农村一体化, 姚士谋( 1992 )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区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根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巨大或特大城市为地区经济核心,现代化的交通 另外,1998年发表的“城市计划基本用语基准”( gb/t50280—98 )简单说明了“城市群”,即“一定地区内城市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闻化进程加快,受到“流动空间”等理论的启发,学术界对城市群等新经济地理现象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姚士谋等学者认为城市的相互关系作用越来越强、紧密,地理距离作用逐渐弱化,在城市群的研究范式中发生了“从中心模式向互联网化模式的转变”(姚士谋、周春山、王德等)。 方创琳等人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的形成和发育规律,所谓城市群,是以一个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至少以三个以上的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位,依赖于发达的交通通信等互联网 朱小川等人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城市群定义和划分思路的异同的基础上认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城市群先存在,没有联系就没有城市群”(朱小川、吴培、王伟、。 1.1.3理论启发原则,以前的研究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密集和近邻等特征后期的研究更重视城市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此相对应,存在“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不同研究视点。 但是,两者可能合并在一个研究框架内,而不是替代关系和迭代关系 正如卡斯特所说,随着新闻社会的到来,资本、新闻、技术等许多“流”要素围绕着我们的社会,但在这个过程中“场所空间”并没有消失,“流动空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相互依存的空间形式 由此,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发挥“地方性”和“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功能,对其研究也应该重视“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双重视角,并理解其综合机制 1.2城市群的划分标准及其做法论基础城市群是一个多而开放的巨大系统,其边界模糊,处于动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因为这位学者认为界定其范围并不容易(陈守强,黄金川,)。 多年来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探索,但由于对城市群的认识和识别标准不同,所以划定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在以往的研究中,城市群的划分大致分为“属性方法”( attribute approach )和“互联网方法”( network approach ) (表1 )。 前者侧重于特定地区城市的集聚和规模特征,或根据多源数据直接建立指标体系,或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得到判别指标。 相关指标包括总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gdp、非农产值、工业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有趣点( poi )、夜间灯光数据等(周亮、赵琪、杨帆、; 宁越敏; 张倩、胡云锋、刘纪远等。 王丽,邓羽,牛文元,代治,1998; 高晓路、许泽宁、牛方曲、)互联网强调特定地区内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如经济公司的联系(赵羽希、黎智枫、钟烨、derudder ben、; 张艺帅、赵民、王启轩等。 张艺帅,赵民,; 唐子来,李涛,李瑾,程遥,张艺帅,赵民,),网络新闻(王启轩,张艺帅,程遥,; 陈群元,宋玉祥,李长风,),通信频率(高晓路,许泽宁,牛方曲,; 董超,修春亮,魏冶,),旅客交通流(高晓路,许泽宁,牛方曲,; 陈群元、宋玉祥、罗震东、朱查松、薛雯、)、货物运输物流(王启轩、程遥、)等功能相关数据构建城市互联网,识别区域城镇体系、城市群空间结构,说明其分布特征和演化态势等。 就做法论而言,属性的做法与“场所空间”理论相对应,基于“中心地”“核心—边缘”等古典地理学,比较广泛地采用,具有通常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等特征,但不一定能揭示城市之间的真实联系。 网络的做法与“流动空间”的构想相对应,其实证据性很强,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基于这种流动空间理论框架的研究,其前提假设有无界性或“脱空间化”倾向,适合世界大规模城市系统的研究。 在国家和地区的尺度上,需要关注网络分解的极高的空间敏感性 重要的是,在研究工作中,其界限(张艺帅,赵民,; 程遥,李涛,) 2为了克服研究设计2.1研究的技术路线单一研究视角可能产生的局限性,本文整合了场所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研究思路,基于经典的网络解体增加了对“接近性”和“地域属性”的考虑。 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如下:第一步是利用公司总部即分支相关数据,在算法中纳入邻近的加权指标,构建新的互联网模型,描绘全国城市-地区快速发展的总体情况,全国城市 第二,基于上述事业,根据从城市等级关系、经济关系、城市数量、地理近邻、交通关系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等角度综合评价各城市群发育阶段和快速发展水平的识别规则,将各城市群分为iii型城市群(一次发育阶段)、ii 第三,聚焦中国现阶段发育比较成熟的I型城市群,分析其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产业组织特征,加深对城市群内涵的认识 研究的逻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研究的逻辑框图图2.2研究数据和算法本文研究中的公司数据使用中国工商公司数据库,数据收集期限为年12月,其中公司名单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级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以往,在将经典的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算法应用于城市互联网相关的评价时,通常只考虑流量的联系,无视地区附近的意义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算法,引入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等地理接近因子作为权重变量,改进网络指标算法,在网络连接和区域属性的双重表现下,中国城市-地区 第一个指标如下:①近邻加权互联网关联度:重力模型的经典公式本研究中,根据现有的社会互联网算法,引入地域近邻性指标,城市节点I和j之间的近邻加权互联网关联度vcij在公式中 vij是两个城市节点I和j之间的社会互联网关联度t ij (正向)和t ji (反向)之和,数据的具体筛选和社会互联网算法可以参照相关研究(张艺帅、赵民、王启轩等)。 张艺帅,赵民,),这里不赘述 因为互联网的计算结果需要用最大值标准化解决,所以这里a取1。 在本式中,分子是加法和计算,为了保持式中的分子分母指数相同,分母中的时间距离指数取1 (指数取2时,模型中的邻接相关度的大小随着其上升而急速衰减)。 ②近邻加权互联网中心度:对某城市节点I来说,近邻加权互联网中心度可以更好地表现该城市地区内的节点重要度,计算公式如下: 2.3城市群识别规则基于上述说明,以下称为“互联网连接” 与互联网联系对应的指标基本上是经济联系,具体而言,表2中①、③项的与地区属性对应的指标包括地理邻近、城市数量及主要经济社会经济指标,具体为表2的④⑥项(表2 ) 城市群的识别,如果满足指标①④⑤,几个城市已经以某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一定程度的功能性联系,具有支撑功能性联系的物理交通互联网,但由于城市间的相关度还很低,所以使这样的城市群处于一次发育阶段 指标①①④①④①④①④①④①根据上述特征,在非核心城市之间产生一定规模的功能联系,如果整体的互联网关联有雏形,就将其分类为中等发育阶段的ii型城市群,根据其规则识别城市群的主体范围 综合各专家对城市群划分标准的见解,根据前述条件,如果部分城市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能满足⑥的阈值要求,则可定义为发育比较成熟的I型城市群。 然后,从I型、ii型城市群的扩展范围中,要补充与核心城市相邻且具有极强联系的城市,需要满足与核心城市的相邻网络关联度> 7,而且这种相关大于城市群第一相位相关的70%,中国城市 3中国城市群的识别3.1全国城市区域空间快速发展的整体结构对全国城市区域快速发展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历时分解,可以发现建设空间的演化非常显著。 到2010年,可以识别形态上很多比较成型的城市群,这为以下单一城市群的识别提供了宏观图像(图3 )。 图3基于区域邻近性加权算法的中国城市-区域快速发展结构(年)根据本文算法,全国城市互联网中最强的城市间相关(前6位)是上海-苏州、广州-佛山、深圳-广州、北京-天津、西安 这些城市之间的空间是相邻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这从一个方面也证明了长江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已经成熟 3.2城市群识别是基于全国城市地区快速发展的总体结构,首先根据互联网的中心度和地区分布特征,筛选各地区的核心和中心城市 然后,根据上述标准,根据地区核心经济的联系、地理邻近指标、城市数等基础条件(表2的①④⑤指标)筛选城市群,识别其分类,进而识别其主体范围和扩展范围。 识别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表明,本研究识别了全国22个城市群,与“十三五”计划提出的全国19个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结构(图1 )相比,本文的识别结果大体一致,但有一些差异 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现在围绕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网络结构的计划中提出的北部湾城市群也以北部湾和海南省西海岸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网络 东北地区哈——长城市群也发育缓慢,现在形成的只有围绕长春和哈尔滨两个省会的相对独立结构 另外,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也很低,只有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几个县市密切相关 . 3城市群的分类在中国每个城市群的差异极大,迅速的发展需求和潜力不同,因此对城市群的分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识别的城市群中,如果不能识别主体范围,即非核心城市间的互联网关联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城市群,则应该分类为iii型城市群 处于这个阶段的城市群有中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 对于能识别剩下主体范围的11个点城市群(表4 ),根据本文设定的阈值要求(表2指标⑥)进一步进行了分类识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成渝6个城市群在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 在I型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育程度超过其余3个城市群,因此被定义为I型城市群(表5、图4 )。 图4中国识别城市群分布模式( ) 4城市群的内部组织特征分析城市群的本质意义在于其内部功能相关性 为了加深理解,以下首先以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成渝等城市群为对象,探讨内部空间结构演化、产业组织构成等特征。 4.1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首先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群(图5 )。 从2008年开始,在上海的领导下,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廊道继续加强和扩张,杭州、南京、苏—锡—常、宁波等重要城市也对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2010年,长三角核心廊道延伸到合肥,形成了分层、扁平化、均衡化的网络空间结构。 其中南京起了连接长三角东西两翼的节点作用 这种迅速的发展态势基本上符合国家关于长三角的迅速发展战术 图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 2008,)珠三角与长三角一样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快速发展水平领先全国,网络结构日益完善,但两者之间也有显著差异 珠江三角洲从头到尾包围湾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联动港澳,领导周边城市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连续快速发展和高度城市化水平的“巨大组合城市-地区”。 与此相对,京津冀的城市互联网也发展迅速,但其区域空间组织的多中心均衡度依然很低,北京的强大中心地位突出。 在京津冀城市内,无论是天津还是河北省会石家庄,都没能比较有效地分担北京在区域互联网空间中的极核作用 但是,北京是国家的首都,该地区的辐射和领导作用必须进一步在全国层面出现,发挥全球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功能的联系和分工需要优化调整 其次是山东半岛、海峡西岸、成渝城市群(图6 )。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华东地区的重要城市群,南北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西联中原城市群 济南、青岛是双核的,整个城市的互联网逐渐发育,非核心城市之间的互联网关联也有雏形。 但是,从网络相关强度来看,其内部双核相关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主要廊道发育依然没有增强 图6山东半岛、海峡西岸、成渝三个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 2008,)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为双心领先,由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组成,形成沿海岸的多中心互联网结构,西辐射内陆腹地,东 作为沿海高度开放的地区,又受制于多山地形,其多中心互联网化结构不断完善 成渝城市群是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内部结构来看,这个城市群有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但重庆的网络中心度和相应地区的辐射能力远远低于成都 未来如何发挥重庆直辖市的政策特点,与成都合理分工合作,唱成渝《双城记》,推进成渝城群乃至西南地区腹地的优质快速发展,是面临的重大挑战 4.2城市群内一些产业组织的特点产业经济是地区城市网发育的重要因素是城市群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使用中国工商公司的数据库,在总部-分公司的产业代码字段中分解几个点城市群内部的各产业公司的联系,制作产业集群的图像(图7,图中的灰色线圈表示具有密切产业链关系的集群群,灰色 比较图中6个城市群的产业链构成,可以看到多个相似之处 例如从产业构成来看,建筑业( e )及租赁和商务服务( l )、批发和零售业( f )等服务业是维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城市群内部构成其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持。 而且,制造业( c )和批发零售的关联性也极强,科研( m )、商务( l )也在产业链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更显着,可见“世界工厂”的地位 图7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山东半岛、成渝6个城市群的内部产业集群群,在围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m )的产业集群群中,京津冀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主要说明了依靠北京的科研实力 年,北京的r&d支出经费在全国城市中独树一帜,与gdp的份额也很突出(图8 )。 从国际/国内创新排名的赞同度来看,北京也在各权威排名中名列前茅,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排名也相对靠前(表6 )。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尽管目前中国许多科研行业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创新能力确实将成为新时期引领中国城市群优质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8年全国r&d经费支出前十五城市群结论城市群优质快速发展和合理规划诱惑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球 城市群是空间现象,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计划和国土空间计划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城市群的外在形态 已经有很多研究阐述城市群功能内涵的城市群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命运共同体,制定城市群快速发展战术计划需要基于对城市群快速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和认识 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是城市群空间研究中的两个视角,但两者并不完全对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本文将地理邻近性因素作为加权参数纳入“脱空间化”的社交网络分析模型,形成了“互联网关联”和“地区属性”的综合研究视角。 因此,可以更明确地揭示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的进化特征、城市群的空间边界变化等地域性特征,进而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中国城市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群的发育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受制于许多因素对其快速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阶段的认知必须基于客观评价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现阶段迅速发展成熟的城市群数量还有限的相当一部分城市群还处于初期的迅速发展阶段 即使计划战术上希望加快部分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必须首先科学地判断快速发展的基础,合理地明确快速发展目标和路径 总之,必须认识到城市群发育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因素,开发保护的共同利害关系和空间组织逻辑,同时不同地区的快速发展条件和空间形态差异巨大,一部分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的连续区 有些人缺乏内在的功能联系,即城市看起来很密集,但城市功能的网络发育却很慢 因此,在国家快速发展计划和国土空间计划的制定中,必须慎重地识别、认定城市群,更正确地分类,准确地实施政策 作者介绍张艺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要点实验室、教授、博导、通信作者程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要点实验 关于版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许可或商定的合作。 在版权法规定的第一时间为客户妥善解决 ——原标题:《张艺帅赵民程遥|中国城市群的识别、分类及其内部组织特征分析——根据《网络》和《地域属性》的新视角》阅览原文

标题:要闻:张艺帅 赵民 程遥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