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9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但中国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我们面临的机遇是新的机遇,迫使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只有抓住新机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同时强调,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单纯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迫使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这是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深入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市场疲软阻碍了中国的出口增长,世界科技和工业革命孕育了新的突破。只有抓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改善需求结构,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一段时间以来,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呈下降趋势,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认知原因是,我们长期生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短缺经济中,对需求扩张和供给不足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基本规律却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经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20年,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经济增速,城乡、地区和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投资和高消费,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这种低消费、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产能过剩,这是不可持续的。
要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同时,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提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控制高收入”的手段,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如果居民消费率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也将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落实。
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六五”期间,我们纠正了“左”的错误,即在头三十年里急于搞好经济建设。居民消费率一度达到51.8%,成为大多数居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十二五”期间,即使居民消费率增长10个百分点,达到45%,仍低于“六五”期间。因此,空在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消费率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放开手脚,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局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位居中高收入国家之列。未来10至20年将是中国从中上收入国家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高收入国家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农民收入水平达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由于难以满足这三个条件,许多国家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有些国家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走出中等收入范围,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这也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000061)供给的客观要求,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提高城镇化率的迫切需要。中国仍有2.8亿农业劳动力,耕种18亿亩土地,平均每劳动力只有6.4亩土地,与欧美发达国家每劳动力数千、数百亩土地相比,相差几十到数百倍。在今后一个时期,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可能再转移2亿农业劳动力。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平等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许多地方用工难;二是社会资金大量过剩,投资渠道不畅;第三,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迫切需要解决产需衔接和价格波动问题;第四,农业产业生产能力强,能够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结合这些条件并加以充分利用,可以大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在农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很大发展。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不仅有利于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鼓励和支持大型现代化农场的发展。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无法满足的,只能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依靠农民的投入是不可行的,因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能力较低;总的来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是唯一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哪一个行业对私募基金开放会发展迅速;哪个行业拒绝私人资本进入,哪个行业是死水一潭。如果能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我们将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区域性、股份制小型民营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基金等。,解决农村贷款问题,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大部分民间资金来自对农业有感情和熟悉的乡镇企业。过去,一些地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为农业投资做出了贡献。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已经转变为股份制企业,根据新的形势,有必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投资。因此,有必要发展新的农业投资和管理实体,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长期确认和认证。同时,鼓励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进行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国际竞争的实践证明,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利润分配的权利。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规划和努力寻找科技创新的出路,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了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技术发展的重点,但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在资金支持下,相关制造和应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应联合组织研究,实施协同创新,尽快在新兴产业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在这方面,我们有制度上的优势和成熟的经验,应该进一步发展。
要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随着劳动力、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利润越来越小。只有找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出路,企业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造更多的技术成果和国际专利,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尽快实现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使大学成为能够提供大量发明专利的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大学院系和学科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选拔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这为我们提供了扩大国际并购、引进技术和人才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外汇储备,为引进国外科技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加快“营改增”等税制改革,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3%和34%,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和20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负过重。尽快扩大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个税起征点,努力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发展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会计审计、金融服务、网络营销、科技贸易、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如果在大约五年的时间里,服务业的雇员比例能够提高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就能够创造1亿多个新的就业机会,社会流通成本就能够大大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就能够大大降低。深化税制改革也可以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向R&D两端延伸和营销。
标题: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内地居民消费率低于30年前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