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2字,读完约4分钟

温州的好事或坏事都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比如去年相继出走的老板们,最近的企业担保危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等等。然而,温州市政府仍然保持冷静,认为风险可控,下一步是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温州很少出去吸引投资。就连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容也觉得有些不习惯。“温州人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其实很奇怪。他们总是去温州吸引投资。现在情况正好相反。”昨天在上海举行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招商会上,陈德容的开场白引来一阵笑声。 因为温州人很有钱,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需要吸引投资,所以陈德容会后特意告诉《中国商报》,“这实际上是温州政府转型的一种表现。美国人不是也在吸引投资吗?这并不是说富人不会吸引投资。”至于以前很少吸引外资的温州,他也承认温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边缘,所以吸引外资并不容易。但现在他有信心了,因为他有金融改革和海西经济区的底牌。“现在温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的黄金中心,已经成为最佳的区位选择。” 担保风险不是“危机” 但是,对于温州来说,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外都有对金融改革的期待,也有人担心温州企业目前的担保危机。一些媒体甚至表示,温州的担保危机将会蔓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温州至少会有一两千家企业倒闭,而这些企业原本就是温州最具活力的企业。”“这一大批企业将死于银行经营企业的相互保险和联合保险以及私人借贷。” 这种企业间互联和相互保险贷款的风险并没有被忽视。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朱宁曾告诉记者,温州民间金融样本中体现的一些特征需要警惕和谨慎处理,比如企业联合担保——一个企业违约,几个企业联合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了扩大私人资本借贷的风险,并创造一个类似于欧美银行业的局面。” 朱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救企业,企业就会倒闭,这将会搞垮整个温州经济。因此,在温州全面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他建议要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首先要避免照搬这种扭曲的模式。关于相关争议,陈德容昨天告诉本报,媒体关于温州企业相互保险风险的报道不准确,有些地方夸大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风险是可控的,并不严重。他说:“总的来说,原有的担保模式需要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原有的模式还没有达到‘危机’的程度。”金融改革已初见成效就温州而言,它已被批准为试点100多天了。它需要面对的是全力以赴进行改革并推出一系列有效措施。正如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教授告诉记者的那样,温州改革的关键在于民营金融机构的自由化程度。“如果温州改革失败,不是因为步骤大,而是因为步骤小。” 在陈德容看来,温州突出了“两个多、两个两难”的问题:第一,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目前,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4%。由于地区条件的限制,投资渠道不畅,成为投资强劲的热钱。二是小微企业多,融资难。全市个体工商户34.5万户,私营企业8万家,但私营企业中只有18家大企业和599家中型企业,其余为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去年温州的金融风暴集中体现了“两多两难”的问题。然而,温州昨日报道称,金融综合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4.79%。债券产品发行也出现零突破,首只公司债券发行成功;第一笔中期票据融资业务也正式签约;中小企业第一笔民间债务是询价发行的。此外,温州企业的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有三家公司开业,一家公司获准增发,两家公司获准首次公开募股。此外,温州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除了温州指数,小额信贷也深化了发展。29家小额信贷公司已经在该市开业运营,力争到年底达到60家以上。温州新开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运转良好。目前,借贷登记累计金额超过19亿元,交易登记金额超过6000万元,交易登记月平均利率低于1.5%。下一步,温州最重要的是加快温州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温州产权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预登记,公司的成立正在积极推进中。温州市政府也将做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促进温州的增资扩股;还必须发展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目标是敞开大门吸收私人资本。摄影记者/高宇文

标题: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温州企业互保风险可控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