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88字,读完约6分钟
生活中的詹海特并不像网络上那样锋芒毕露。即使在谈论一些不容易的话题时,这个15岁的女孩留着整齐的刘海,看起来很帅,她经常在开口前微笑。
由于在上海各地高调争夺高考权利,江西女孩詹海特出现在互联网上,从而将自己和家人推到了风暴的中心。一些上海人要求她的家人“滚回江西!”
詹海特说她不想等待改变。她想做的是推动变革。她称自己为“年轻公民”,并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因为不是上海人而辍学的人。她认为这一经历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她的同龄人很难观察到。
家乡在哪里?
詹海特,1997年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原名珠海特区。2002年春节后,在她四岁半的时候,她和父母来到了上海,并在浦东定居。从那一年的九月开始,詹海特参加了上海海事幼儿园的一个大型班级。当时是有配额的,所以我付了少量的赞助费就进去了。
进入小学时,许多同龄人都有各种证书,但詹海特什么都没有,更不用说上海人了。她就读的定水路小学后来被形容为“破旧不堪”。直到四年级,学校才更名为杨静实验小学,搬到新校舍。
五年级时,为了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冲刺到“著名初中”,学校从该年级的6个班中挑选了50多人进入“小记者班”,按年级分为甲班和乙班。詹海特被分到一班
五年级下学期,毕业后不久,A班的积极分子詹海特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难题:许多优秀的上海公立初中不招收非上海学生,比如詹海特更喜欢的浦东外国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李嘉诚捐赠1500万港元兴建的。
“对我来说难以理解的‘户口’,已经成为我求学生涯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什么学校可以接受李爷爷的“非上海户口”的捐赠,却拒绝我作为“非上海户口”的学生学习?”更真实的女孩给李嘉诚写了一封信来表达她的困惑。
小学毕业时,大部分A班学生被上海各公立“名牌”初中录取,但詹海特只能另寻出路。在非上海学生面前有两种方式:一是接受统筹安排,分配到附近普通或贫困的公立初中;二是有实力进入民办“名牌”初中。
詹海特选择了后者,并被私立新竹院中学录取。我父亲每年支付12000元的学费。“从小到大”的转折,让詹海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户籍所附带的“教育特权”。
家乡对她来说有多重含义。她的户籍仍在江西九江,但她对江西感到很陌生,只在那里呆了不到两个月。她心中认定的“第一故乡”是珠海,“第二故乡”是上海。“我在上海生活和长大,我自然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
“非上海籍”改变了生活
初中的头两年,詹海特心情很好。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各种演讲、朗诵比赛都适合她积极开朗的性格。她是学校广播电台的第一个广播员,也是她所在年级一个四人拉丁舞小组的核心成员。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后,詹海特和他班上的一些学生成立了一个名为“理想国”的学生社团,他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加入了这个社团。
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七年级时,户籍的阴影再次笼罩。“你没有上海户口,你可能得回老家参加高考。”天津的班主任曾偶尔向詹海特透露。她把这件事藏在心里,没有告诉父母。但事实上,早在詹海特进入初中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就发了一份文件给家长阅读和签名,告诉非上海籍的学生,他们不能在上海参加高中入学考试。在她父母签字后,他们再也没有告诉她。
从那以后,詹海特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了,成绩也下降了。一位父亲对女儿说的最安慰的话之一是:“别担心,这个政策是不合理的,到时候总会改变的。”
然而,詹海的想法是:“只要你努力学习,就应该有希望。”到九年级时,她的成绩有所提高。这时,各种各样的高中入学考试的登记文件和表格陆续发出。她收到了一份“2012年上海中考信息表”,其中规定了可以参加上海中考的考生的九种户籍。她不属于他们任何人。
詹海特的父亲詹全喜,45岁,高个中年男子,满头白发,江西口音很重,早年毕业于南京铁路运输中专,1986年在上海铁路局实习,后在江西铁路系统工作,在珠海从事股票、期货、保险代理和房产代理业务,在上海从事电信代理业务十年。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新上海人”,是中国最繁荣的大都市的“中产阶级”。他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的年收入就超过了20万。然而,虽然他已经在上海住了十年,他没有社会保障,他和他的家人仍然在这个城市有暂住证。
看到女儿即将高考,今年春节过后,詹全喜带着女儿到上海市政府信访办上访,得到的回答是:请上海市教委解决。接到父女的上海市教委工作人员别无选择,只能翻出文件回复:要么去上中学,要么回老家。
“那些工人也知道这个政策是不公平的。但是爸爸得到了一些冷格式的答案。”詹海特回忆道。
事实上,在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这段时间里,她的许多非上海学生陆续回到家乡上学,其中有几个留了下来,打算去职业学校学习,但对上大学没有多大希望。她不想回到家乡做一个留守儿童,也不想去上海上职业学校。
詹海特曾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父母的“无能”,因为她发现,除了拥有上海户籍、享有“教育特权”的同龄人之外,还有蓝印户口、引进人才的孩子、持有港澳台及外国护照的人。为了参加上海的高中入学考试,一个非上海学生移民到非洲的一个小国,最终如愿以偿。“他还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她抱怨道。
然而,詹权是否喜欢移民到他的孩子。“这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也是一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方式。”那中年人大声说道。
因此,从今年5月初开始,感到“越来越绝望”的詹海特提前回到家乡,开始在家自学。詹海特评论说,这是她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6月16日,中考开始了,詹海特成为她所在初中班36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没有资格进入上海中考考场的学生。
这时,她拿到了初中文凭。但是她不开心。在抑郁中度过夏天后,她爆发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一个“少年公民”的教育维权之争:“我不是蝗虫”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