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6字,读完约2分钟

■《青年经济学家》选择系列报告第12号

中国经济需要重组。转变的过程包括原有制度的破坏和新制度的形成。一方面,新制度的形成需要新的土壤,这样新制度才能产生;另一方面,在新制度形成之前,旧制度不能被完全摧毁,整个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生于197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参与了中国金融办公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多个项目。他著有《中国外汇市场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现状及成因》、《正确看待中美贸易平衡》、《中国2020年金融战略》等。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他师从两位著名的老师,国务院参事夏斌和央行行长周小川,但陈道富很克制,也很谦虚。

“虽然我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有10年,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体系。”陈道富说道。

1999年,陈道富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北上求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夏斌。

陈道富,一个受过训练的人,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经济中,但是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攻击”。学校学习的理论是总结西方经济的运行规律,思想是可以的,但结论不能适用于中国的实际。继夏斌之后,陈道孚学会了打破学校学习的框架,重建自己的逻辑体系。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硕士毕业后,陈道富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虽然一个学期只听了两三堂周小川的课,但陈道富走在实践前沿的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经过10年的研究生涯,陈道富总结道:对于中国的经济研究者来说,了解中国是什么样的,学会用西方的方法分析中国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断否定和重构的过程中,陈道孚不再从概念到概念地思考中国经济问题,而是直接思考实际问题,理解内在逻辑,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框架。然而,这个过程非常困难和漫长。我们只能用现实来验证我们的框架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我们只能改变它。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陈道富一直坚持到处调查,因为他认为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最近,《新京报》记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狭窄的办公室里采访了刚刚结束研究回到北京的陈道富。

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每个人都期待着莫干山精神,因为这是一个创业、打破计划经济和统一的过程。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期待着第二次创业。

标题:陈道富 着眼于实际的经济学家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