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8字,读完约2分钟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或“有限公司”的名称。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进行文化反思,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从昔日的“京剧蓝调”到戏迷眼中著名的昆曲角,再到北方昆曲剧院的“大师”(以下简称“北昆”),热爱舞台的十八大代表杨凤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自从2009年成为北昆的总裁以来,杨凤一就想尽一切办法让演员们受益。“年轻演员太辛苦了,他们的收入太低,他们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而他们的工资却超过了1500元。他们如何留住人才?”杨凤一说。 据杨凤一介绍,目前中国有七个昆曲剧团,演员超过800人,有三四个大牌比“熊猫”更珍贵。保护和培养昆曲后备力量势在必行。 据报道,北昆目前是国家平衡分配单位,70%由国家给予,30%依靠绩效收入。对于昆曲,北京市文化局有特殊的照顾——政府补贴的收入与表演收入相同。因此,表演越多,补贴就越多。由于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在杨凤一担任总裁的第一年(2009年),北昆基本扭转了以往演出“只付不赚”的局面,几乎每场演出都能盈利。 杨凤一回忆说,2010年,北昆共表演了365场昆曲,获利600万元,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剧院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一批年轻演员也得到锻炼,增加了收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十周年。那一年,北昆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演出。 今年,杨凤一明显感觉到昆曲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在世界级顶级艺术殿堂上演昆曲是杨凤一未来三至五年的计划。 至于文化制度的改革,杨凤一认为这不仅仅是公共机构的企业或“有限公司”的名称。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进行文化反思,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贝昆没有加入重组的行列,但杨凤一坦率地说,她一直在讨论一种“职业身份和企业管理”的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商业体系的局限性,人们经常会有一种被束缚在雇佣员工和引进社会资金上的感觉。杨凤一认为好的艺术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她经常被一些老戏迷误解。不管有多少人不明白,杨凤一坚持昆曲不应该是一种博物馆艺术,但它也可以走向市场,被观众普遍欣赏。其中,把握好是一个“度”。 杨凤一说,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经营者要有独特的眼光和策略,强调两条腿走路:既要继承原有的传统戏剧,又要创作出一批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作品。

标题:十八大代表杨凤一:文化和市场的结合要有度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