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3字,读完约5分钟

零下十摄氏度的北京沐浴在阳光中。 “中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在新保利大厦会议室,中国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与中央汇金公司监事金立群接受了《中国商报》记者的专访。 20年来,特别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金立群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积极参与许多多边和双边经济金融论坛,致力于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和良好的国际形象。金立群曾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2003年至2008年,他担任亚洲开发银行副总裁兼执行副总裁。2008年9月,他担任中国投资公司和中央汇金公司的监事。他还担任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主席、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外交研究所所长。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寻求理解和双赢 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比,金立群更愿意称之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或“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品牌”。 在企业的国际投资过程中,“首先,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谈判技巧,对合作伙伴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明确双方的利益,展现合作的长远利益和双赢局面,消除彼此的顾虑。”金立群表示,“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各种场合与平台沟通,增进了解和互信。” 以欧洲企业为例。欧洲债务危机导致一些高质量欧洲企业的价格下跌。金立群说:“在寻求投资时,我们只能持有很小一部分股权,承诺将来逐步退出,不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只追求合理的财务回报,这也体现了卓越的企业管理的最大信任。海外投资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必须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其次,我们必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他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优势互补的第三方机构,做好与外国政府和人民的沟通和对话工作,比如聘请有声望的咨询公司协助交流。在美国投资时,除了联邦政府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与国会和州政府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与第三国或地区的商业伙伴进行投资合作。金立群表示:总体而言,未来几年国际投资环境依然良好,但要防止外资集中度过高。 关于建立中国品牌跨国公司,他表示,关键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攀登价值链的高端。产品应该追求“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而不是“不值得替代”。“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尽量缩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观念差异,鼓励民营企业增强竞争力。在国外经营时,也可以通过雇用当地工人和管理人员来积极促进本地化。” 2013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 金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2012年,这一年的重点是调整和转型。 “首先,它打破了重要的心理障碍,将gdp增长目标降至7.5%,并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如果我们将来能维持在6.5%至7.5%的水平,对避免经济增长起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利的。”他说,“第二是控制通货膨胀。与2011年相比,货币政策正在逐步调整。今后,必须更好地挖掘金融体系的潜力,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金立群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是中国经济调整增长模式的最佳时机。“不要浪费金融危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得更多,不要对外贸的小幅下滑过于紧张。”。 “2013年,我们应该开始关注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他继续说道。“这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改变地方干部考核机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提高行业基础水平等。一切宏观政策都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金融政策也应侧重于工业结构调整。他说:“例如,货币政策应该为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提供资金,鼓励风险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并完善相关立法。”“与此同时,有必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倒闭,但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监管方面,金立群认为监管者应该加强合作,堵塞监管漏洞,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监管。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应注重质量,密切关注产业政策改革和结构调整,在下一轮改革的条件下稳步推进经济增长。”金立群说道。 建议成立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2003年至2008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工作经历也让金立群对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有了独特的见解。 “中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他说:“例如,我们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这对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智慧力量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起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成立了亚洲开发银行。建立全球或区域国际金融机构的这些经验值得学习。 在金立群看来,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对建设和投资的需求很大,这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如果中国能够通过“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本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也将愿意参与,这不仅会增进相关国家人民的福祉,也会使其他参与国受益,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标题:金立群:寻求中国对外投资的理解与共赢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