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6字,读完约5分钟

当全球经济深度下滑,难以走出谷底时,改革无疑将成为缓解中国经济困难的良药。但是,如何理清改革思路,如何看透困境之谜,业界有自己的看法,很难达成共识。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10周年庆祝论坛上发表演讲,勾画了未来中国和世界经济变革的蓝图,并对金融和经济界的新动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城市化”引出一个新的金融命题 李阳指出,城市化将成为未来投资的最重要部分,至少在规模上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和投资。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外部需求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城市化将成为我们未来的主要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城市化速度慢于工业化,这是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个巨大缺陷。然而,李阳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成功。 “工业化意味着就业,而城市化不包括就业。如果人们的就业得不到保证,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后果就是造成大量无家可归的人。首先要有工作,其次是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可以创造就业,这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他说。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逐步转变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此,李阳指出,未来城镇化主要是指对城镇化的基本投入。这种基础投资将长期保持一定的规模,这将给已经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带来许多问题。 他认为中国未来的主要问题是投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投资领域的变化,从而导致投资的商业性质的变化。单纯的商业投资无法完成城市化所需的投资,因此会对金融机构提出一系列要求。 “工业投资,如建造工厂和水泥厂,显然可以在几年内收回。城镇化投资就是修路架桥,你看不到好处在哪里。”他说。对于城镇化的资金来源,李阳认为,我国融资平台存在结构性问题,大量长期投资依赖借贷,增加了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引发了相应的金融风险。 “未来,应增加股权融资以降低杠杆率。”李阳预计,大量能够筹集股本的融资市场将会有很大发展。 呼吁金融创新 李阳指出,全球化的利润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是过去几十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但这种情况现在正在逆转: 首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丧失,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其次,劳动力大规模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已成为共识,但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仅为制造业的70%,这意味着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将会下降;第三,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巨大的折旧和维护成本,挤占了其他部门的资金需求;第四,这种形势迫使新兴经济体从粗放型发展转向自主创新。如果中国在这方面不能成功转型,它不仅会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会落后于新兴市场国家。关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几大变化,李阳预测,中国几十年来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率可能会下降,这将导致利率上升,银行存款增长率下降。更重要的是,这将使银行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解析】理顺价格关系【解析】面对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疲软。李阳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金融结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关于全球经济调整下的中国,李阳认为,中国低成本制造业的扩张已接近极限,而此前被忽视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制约因素。但经济转型的前提是理顺国内价格信号。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只有了解利弊,才能进行相应的改革。”李阳说:“汇率和利率改革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市场资源的配置。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相对应的对外开放框架。资本项目需要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汇率需要更加灵活。”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李阳认为,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来看,本币国际化需要谨慎。 人口的拐点引发了金融地图的变化[h/]最后,未来经济将发生巨大变化的领域是人口结构。对此,李阳认为,中国总体人口结构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人口红利已经很快耗尽。这个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他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储蓄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老年消费者在增长,中年储蓄在减少。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金融产品收益率稳定性的需求日益增加,债券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财富管理市场正在酝酿商机,人口结构加剧了私人部门的金融紧张,机构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管理效率将得到提高;证券化将迎来春天。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储蓄下降时,证券化可以与市场广泛沟通,让金融机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实现有效的长期跨期配置;市场对价格变化越来越敏感,储蓄率的下降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向下转移,从而降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届时,市场将对蔬菜和猪肉的微小变化更加敏感。

标题: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