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63字,读完约12分钟

圆桌会议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熊晓辉杜利娟

客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高培勇所长

于洪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

沃顿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经济》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中心彭懿研究员

余洪生

高培勇

上海无疑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它一直稳坐中国最大城市经济的位置。但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事实上,这与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城市化水平高达90%,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增长模式。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转型升级,形成更加均衡的产业结构。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目前,上海提出了向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思路,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不仅对上海,而且对广东、江苏、浙江等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沿海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变革的主体是市场

《中国商报》: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城市想要转型,就不应该崇拜gdp。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是主要产业。如果我们想转向现代服务业,我们肯定会经历减速和调整。如果gdp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转型升级指标”?如何在这些指标的考核中体现转型升级的效果,从而提高官员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高培勇: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政策安排,而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新的指标体系不仅涉及如何评价地方经济发展,还具有路线图的指导意义。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调整转型升级机制,而不是回到产业干预政策的老路上去。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另外,转型必须有制度变迁,而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财税体制改革,这应该是上海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余洪生:目前一些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gdp指标、产业结构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指标等方面。,这只能为改造提出方向性的东西。与上海、北京相比,这些大中城市基本上是引导转型、引导转型的指标,而不是考核指标。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评价指标仍处于探索阶段。我认为转型升级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经济转型注重经济结构的指标,服务业比重越高越好,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结构性比重;人口转变侧重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生活和生活质量,人口指标反映城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源水平;空城市间的转型主要集中在城市布局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等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率越高,每平方公里的产量越好。环境指标,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越低越好。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沈涵瑶:加上gnp指数,包括海外投资指数,上海应该走出去发展,在各地建立一些飞地。与当地政府对话,分享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学习新加坡模式,在苏州等地建公园。此外,绿色指标,文化指标,医疗指标和这四个中心的其他指标。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彭懿:2011年,上海用0.3%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为零增长)促进了8.2%的gdp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067亿元,与gdp相比只有四分之一左右,而在其他许多省份,这种数据的对比超过70%,甚至超过100%。该指标可作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取得一定进展的主要经济观察指标。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中国商报》:在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突破体制机制转型中遇到的困难?

余宏生:上海下一步将做什么?转型是政府提出的,但转型的主体不在政府,政府不能保证转型和发展。转型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

目前,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基本态势是,过渡政府供给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提出规划并制定计划,但实施和实施计划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政府不能代替企业实施计划。政府可以为转型创造市场,增强转型的供给力。现在政府呼吁转型,而企业却没有动力。当前,政府应加大努力为企业提供转型动力,创造转型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政府可以考虑设计优惠政策,让那些优势企业在转型后生存下来。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不仅要提口号,还要创新理念,挖掘产品,开拓市场。

沈涵瑶:有必要在制度上有所突破,把文化当作产业来对待。例如,医院和学校可以私人注册,他们可以到社会发展局注册,减少税收优惠,以公共机构改革为切入点,建立私立医院和学校。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上海的商业成本高吗?我不认为高昂的商业成本是个问题。它适合在上海发展,否则就会在二、三线发展,这也是对其他地区的一种平衡和支持。

彭懿:上海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转型无法逆转的部分原因是政治体制的障碍。为此,上海必须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并可以尝试在局部地区进行一些改革。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对于上海来说,我们必须在中国的转型中树立最积极的探索者的角色。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有充分的义务和责任为中国和其他省份的转型升级寻求经验,创建模板和范例,为中国未来更广泛和更长期的转型建立信心和积累经验。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彭懿

神汉窑

“慢”上海的创新之路

中国商报:自2007年以来,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上海似乎变得越来越“慢”。现在上海的决策者们提出了“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发展理念。上海未来会继续它的“慢”吗?上海的转型将把上海引向何方?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余宏生:“创新、发展、转型驱动”是一个理论框架体系。转型发展在实践中应包括三大转型:经济发展转型、人口结构转型和城市空转型。这三个转变的内涵是根据上海的实际发展提出的,转变的方向是根据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城市布局结构确定的。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上海必须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可持续发展作为转型的目的,转型和发展的结果只能在至少一个或几个五年计划之后出现。科学认识,目前,我们只是在为城市转型发展做一些基础工作。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沈涵瑶:“创新、发展、转化驱动”的思想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幅下降。自2004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并且一直在上升。它始于1992年浦东的开发,周期为三年。经过三到四个周期后,2004年达到峰值,上海的gdp约占全国GDP的5%。然而,自2004年以来,这一比例逐年下降,2011年仅为4%左右,被周边省份江苏和浙江甩在后面。上海在全国的地位、gdp比率、辐射力和影响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我认为这就是问题所在。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高技术产业比重没有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大的改善。只有一个大型飞机项目,但大型飞机项目的配套产业链并不理想,但其他地区都做得很好。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彭懿:上海的这种“慢”必须辩证看待。预计上海将放缓。首先,上海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与广东、江苏、浙江和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沿海地区一样,中国的整体gdp增速呈现放缓趋势;由于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大部分地区依靠投资等因素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体。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第二,服务业比重增加。上海已经从第二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58%,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自然不能与第二产业相提并论。例如,目前四川、成都、天津、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其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以上,这自然导致其增长率高于上海。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第三,产业转移加快。上海商业成本的增加,包括土地、劳动力成本、写字楼租金、房价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加快了产业转移的强度。

第四,当基数变大时,必须减速。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央政府提出了八年来首次低于8%的gdp增长目标。原因之一是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元。有了如此高的基数,保持高增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作为一个gdp基数接近2万亿元的城市,上海放缓是正常的。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第五,转型的需要。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等各种因素,投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增长。尽管它的速度和总量,它缺乏质量和效率。中国必须从追求“中国速度”转向追求“中国品质”和“中国利益”。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无疑必须放慢速度,提高质量,必须成为经济转型的领头兄弟。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城市功能和效率应该是双赢的

《中国商报》:上海提出转型路径是“四个中心”,即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上海应该如何加强这四个中心的建设?上海向服务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彭懿:上海应该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把服务业作为建设经济中心的主体,而放弃了制造业中心的理念。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高培勇:我认为上海应该通过不断提高服务业效率,辅之以相应的财税措施,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扩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改变财税结构。税制改革有两个重点,一是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整合,二是减少间接税,发展直接税(如财产税)。这两大改革试点都在上海,这将为上海的经济转型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余宏生:城市的目标是城市的灵魂和梦想。上海2400万人不可能有同样的梦想。当然,除了这些行业,还应该发展其他行业。

在今天的上海转型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转型目的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关系。与以往中国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型不同,转型的目的和城市功能的目标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事物。经济结构转型是单一结构的转型,新一轮转型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转型。就内容而言,主要体现在人口转变上,空应该与经济结构转变同步。人口和城市空之间没有转变,但经济转变是一个词空.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转型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目标不是建设上海的“四个中心”,这是城市发展的概念性目标。上海转型的目标是以资源消耗最少、环境保护最好、城市人口承载力最科学、经济结构最好的发展模式为重点。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上海在转型过程中应处理好城市功能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在转型过程中,城市功能是支柱,但城市效率应该围绕着它。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实现城市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关键是解决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问题。我不主张上海的工业应该是高端的。上海的产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中、低。一种方案解决了城市功能“四个中心”的发展问题,一种方案解决了大量城市人口的就业和生存问题,一种方案解决了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目前,我们更多地谈论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功能定位,而较少关注通过实践解决城市效率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变革而不忘记发展,我们应该变革而不忘记民生。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沈汉尧:在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中,实际上一个经济中心涵盖了金融、贸易和航运。我认为,以经济为单向度发展方向,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发展方向转变的“新四个中心”的建设,是以郑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的。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新四中心”包括经济中心,这是最基本的;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医疗保健中心。这四个中心是上海最有竞争力的。

我认为,上海的转型方向应以贸易中心为导向,推动制造业、航运和金融中心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制造业有了订单,航运有了东西运输,而金融业不会独立发展并相互作用来支持服务业。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现在上海的贸易中心地位已经降低,海运吞吐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建议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在大红桥国际贸易中心举办进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将注重出口,而上海将从事进口,如奢侈品,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品牌,这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科学和教育是创新的基础,科学技术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和文化水平。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人才价格下跌,国际科技人才被大力引进和吸收。这个机会相当于二战后美国的机会。文化和医疗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人才的原因。

标题:转型是一场体制的变革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