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82字,读完约12分钟

党的十八大报告编者按指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目前,推进城镇化已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镇化被普遍视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许多问题,如如何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两种二元结构;如何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矛盾,满足农民致富的需要;如何避免大规模的城市化是行政层面的棘手问题。河南省人口少,资源有限,经济社会发展被称为“中国的缩影”。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如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河南各级领导面临的难题。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然而,它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不相称。重复建设、无序建设、无工业城市非常普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河南省郑州市也在积极探索城市化问题。吴天俊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化,郑州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哪些探索?近日,《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俊。 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不可取的 中国商报: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中,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城市化。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过于“粗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不整合生产的城市非常普遍。你对城市化有什么看法,郑州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吴天俊:没有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根据中国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环境和水,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核心原因是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因此,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土地的有效利用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变革,即烧遍每一个村庄,抽遍每一户人家。 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每个村庄都点燃、每个家庭都吸烟的道路。当时我们把它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途径,但回头看,当时物质匮乏,发展水平低,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它是通过占用廉价土地等各种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今天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就土地利用水平而言,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建设用地产量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按照现代化的基本标准,郑州未来的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如果我们现在使用郑州市建设用地的单位产量,我们将占用郑州市7400平方公里的全部土地,土地是不够的。因此,郑州市必须走集聚、集约、经济、内涵发展的道路,把土地的低效利用转变为高效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只能通过城市化来解决。 中国商报: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省会城市的省长,你应该对中国的基层现实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如何适应实际需要?吴天俊:中国的土地制度必须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个问题,以满足农民的财富需求。那么系统设计必须是都市圈概念下的耕地系统。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耕地,但我们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为了丰富群众,必须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另一方面,要保护耕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想研究都市区概念规划下的耕地保护体系,也就是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其辐射半径内,重点研究“人们住在哪里,他们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产业布局在哪里,什么样的产业布局?我们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人们居住和发展工业的地方,在实现集约发展的同时保护耕地。 中国商报:建设新农村社区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民是这一战略的主角之一。从外部来看,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吴天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普通人来决定建造什么样的房子以及如何建造。政府提供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我们必须保障三项权益,一是保护农民家庭的收入权;二是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承包权;第三,保障社区房屋所有权。“一主体、三权益”的核心不是从农村挖地,不是向农民建言献策,也不是在农民放弃土地的同时改变和享受城市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在当前阶段得到实惠,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获得长期保障。 两个二元结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商报: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村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市民,但农民的思维方式、社交圈和谋生技能并没有得到改善,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你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低质量的城市化吗?如果是这样,郑州市委、市政府如何解决? 吴天俊:首先,这个问题肯定存在。不仅在郑州,而且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今年9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指出,不仅要解决城乡二元性问题,还要解决城乡二元性问题。后者主要是指城市棚户区居民生活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作为政府的责任,首先是为这些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同时有目的地培训技能,引导创业和就业,开辟不同的就业机会,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我可以告诉你,只要郑州市区的市民不挑挑拣拣,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可以保证找到工作。 在这方面,从国家到地方一级的政策都在改进,因此人们将来不仅应该生活在和平与满足之中。有必要增加对这些人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选择性就业。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30年来,我们走的是西方几百年来走过的路。我们经常谈论“物质决定意识”。在西方两百年的历程中,几代人的文化积累促进了人们精神意识和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这个过程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渐进过程。我国改革开放才30年,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走向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变化太快,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进步都不同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差距和各种社会问题。同样的问题,站在原来的立场是错误的,现在,不一定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我们不仅要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还要解决一体化的问题。在工业支持、生活环境、社会保障、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从乡镇到城市的转变,最终实现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城市化。 中国商报:近年来,郑东新区的发展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它改变了传统的铺饼模式或单纯以工业为基础的开发建设模式,对郑州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郑东新区像许多城市一样,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拆迁和建设,有20,000间房屋被拆除。郑东新区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兼顾群众利益?吴天俊:为了维护群众的权益,这个问题我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一个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一个地方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负责。但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损害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即使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需要一些额外的权益。只要不影响大局,政府就应该理解和解决。这是我们做任何工作的立足点。在拆迁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的原则,在政策范围内补偿标准高或低,安置房建设标准不低于商品房标准,土地收入归农民集体所有,让每一个农民都拥有一笔可以世代受益的财产资产。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确保人民生活更好、收入更高。 中国商报:据了解,郑东新区龙湖建设的投资强度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目前当地政府在投融资方面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在1000亿元的投资压力下,郑州如何完成这个投资额度?随着龙湖的蓄水,该地区已经获得了溢价回报,该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肯定会上涨。这种发展模式会不会导致城市建设的贵族化问题?郑州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什么? 吴天俊: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同的产业水平和人们的消费结构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个政府,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角色。政府应该为广大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然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政府应该创造一个适合不同行业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创业就业环境。政府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还要创造一个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环境。在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发展中,都会出现高端经济集聚区,这也是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郑州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河南省前列。郑州所有的商业开发房屋必须配备10%的经济适用房。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商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利、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你怎么理解?吴天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点,指明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方向和目标。要研究和理解这一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解决“谁来带”和“怎么带”的问题,弄清楚新型工农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它的内涵是什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内生动力的缺乏,内生动力的缺乏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阻碍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流动和公共资源向农村的配置;二是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太低。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在不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这种方式注重三个功能:一是注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城市为带解决“谁来拿”和“怎么拿”的问题。二是注重发挥县城的承载作用,解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问题。依托县乡产业集群和创业园布局,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搭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流的载体平台。第三,注重发挥新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解决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以新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引领“两不三新”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中心,从农村切入的城镇化。通过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县城的承载作用、新农村社区的战略基地作用,可以实现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和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农民可以在附近创业,在当地工作,拥有自己的资产,包括住房产权;它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有效解决“谁来拿”和“怎么拿”的问题,公平地交换城乡要素,均衡地配置公共资源,这将极大地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拓宽空城乡发展的空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第一,合理的城市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产业集聚区和乡镇-新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第二,合理的产业布局。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市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在开发区和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县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第三,合理的人口分布。在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指导下,70%~8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中心城市,20%~30%的人口居住在乡镇和新农村社区。第四,合理的就业结构。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即使从事农业,也将是未来的农业劳动者。通过“四个理性”,实现以新农村社区和城市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农民生活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城市化,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吴天俊,河南濮阳县人,1957年2月出生,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士生。1979年,他在安阳农业科学研究所当技术员,先后在河南省祁县、内黄县、安阳市、新乡市和郑州市工作。2012年2月,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

标题:“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载体”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