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98字,读完约10分钟

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机遇与政策选择——纪念董辅礽先生诞辰85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8月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泰康生活报告厅举行。新浪财经视频直播了这次会议。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顾胜展。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顾胜展: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主题是“让创新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主线”。董辅礽先生的经济转型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是董先生几十年前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他指出,中国要实现快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赶上发达国家,必须逐步从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转变。他认为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消耗资源多,技术进步慢,经济效益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产能过剩的困境,董辅礽指出,这是国家增加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好机会。如果不结合结构调整,就没有经济增长的后劲。在这里,他实际上谈到了“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董先生“调整结构”扩大投资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在我看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创造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只能“治标”,而需要通过创新推动增长的熊彼特主义来“治本”。中国需要熊彼特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而不是政府公共投资刺激的凯恩斯主义。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有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一位是凯恩斯,另一位是熊彼特。一些人认为,当前解决美国问题的方案不能依赖于凯恩斯主义,而是依赖于熊彼特的学说来重振创新的基础,并为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创业项目和创业精神的复兴开出药方。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毁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的缺乏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对于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递减往往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有必要增加政府支出,创造有效需求。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不仅有效需求会不足,而且有效供给也会不足,导致滞胀。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如果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更注重经济政策的短期效应,而后者更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1983年,在凯恩斯和熊彼特诞辰100周年之际,《福布斯》杂志以熊彼特的形象为封面,写道:“智慧能赢得一时,而智慧能永存。”我们可以看到,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实施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罗斯福新政”,并很快开始复苏,第二次衰退发生在1937年。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衰退时,实施了大规模刺激政策,但刺激政策一结束,经济就立即衰退。2001年,为应对美国互联网泡沫,美联储下调利率以刺激房地产。结果,一个错误被用来掩盖另一个错误,导致了更严重的“次贷危机”。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的扩张性刺激政策为保持增长创造了辉煌的记录,同时也留下了“后遗症”,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巨额政府债务以及低效和无效的投资。目前,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实施有效投资。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走出危机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驱动的新产业发展将引领新的经济周期。金融危机往往导致科技革命。例如,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了以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的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而1929年的美国大危机导致了以战后电子、航空、空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革命。可以说,危机为创新提供了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成为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途径。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过去30年,我们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因素,成功跨越了低收入国家的贫困陷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荣耀的背后隐藏着担忧:经济很大,但很大,但并不强大;经济增长很快,但很快,但并不出色。当前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你可能会想,十八大后会出台什么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事实上,创新驱动战略将在十八大后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在7??他在讲话中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强调:扎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人仍对“投资驱动”感到满意。地方政府经常遭受严重的投资饥渴和投资成瘾。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地方政府欢呼这场危机来得非常顺利。他们多年来希望做的事情是在危机到来后完成的。如今,许多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稳增长”的地方政策。要么我们想放松对房地产的监管,要么我们想实施大规模的金融刺激,这就是所谓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版”。事实上,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由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时代受到了严重挑战。我们的“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已经被“高污染、高物耗、高排放、高消耗”所取代。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核心技术由人控制,全球价值链由人控制。例如,在中国产业的空“核心”问题上,中国电脑30%的价格应该支付给外国专利用户,而平均利润只有5%。如果你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利润率可以达到40%。从中外公司的利润差距来看,苹果的净利润为24%,而联想集团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典型企业,净利润仅为1.6%。2010年款的ipad定价为499美元,但在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收入仅为8美元。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必须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同时,我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从依赖廉价要素转向依赖创新和技术进步。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近40%的美国企业将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成本。近年来,我对大量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我的结论是,企业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往上走,即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另一种方式是走出去,走出去,通过企业海外扩张;如果你上不去,下不去,只能被残酷地淘汰。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目前,企业在创新中面临四大瓶颈:“缺乏动力、风险太大、能力有限、融资太难”。创新要求政府创造一个“做生意可以致富,创新做生意可以致富”的良好环境,这比创造就业机会更重要。我们的调查表明,企业创新存在四个瓶颈:一是缺乏动力,不想创新,因为缺乏激励机制,创新无利可图;第二,创新的风险太大,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往往是九死一生;第三,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创新人才的严重瓶颈;第四,融资难创新,融资体系不完善使企业创新面临资金约束。因此,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可图的环境比创造像乔布斯这样的领导者更重要。我们现在有很多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但是很难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企业难以创新。因此,创造一个“做生意可以使人富有,创新做生意可以使人富有”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经济应该由创新驱动,企业首先应该理解创新的内涵。要理解创新,就要防止庸俗化,即“创新是一个篮子,里面装的都是东西”,不要把创新庸俗化,不要把创新当成高不可攀、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不要把创新神秘化。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通过新的组合创造新利润的活动,包括五种形式: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材料供应和新的管理。“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创新”这个词应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解释。它不仅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种新的方法或态度。“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概念。因此,广义的创新也包括制度、机制和法治方面的制度创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改革。著名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创新是指引入或产生新事物所引起的变化,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多层次的,高端创新是革命性、颠覆性和破坏性的,而中低端创新是渐进的。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美国高科技的辉煌不仅得益于华尔街的金融支持,也得益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硅谷。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创新,它们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助推器”。风险投资系统具有要素整合功能,可以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资源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有效配置;它具有筛选和发现功能,通过投资决策形成市场筛选,增强投资者的竞争力;具有企业培育功能,可以孵化科技成果“鸡蛋成鸡”,培育和壮大企业;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通过有限合伙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风险社会化;它还具有放大资金的功能,可以达到“从小到大”和“四个到两个有所作为”的效果。世界上50%的风险资本集中在美国,而美国一半的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所以硅谷被称为“第二华尔街”。微软和苹果都获得了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的初步支持。对于最近刚刚上市的facebook来说,第一个投资者获得了超过4000倍的回报,第二个投资者获得了超过1000倍的回报,第三个投资者获得了200倍的回报。因此,风险投资体系可以使投资者和企业家双赢,以高回报补偿高风险造成的损失,并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风险投资,美国还有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在美国的总量与风险投资的总量相当,但天使投资的企业数量是风险投资的10倍以上。天使投资、风险资本和股权投资是企业初始阶段最需要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使投资在美国的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比风险投资更重要的角色。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板市场组成的金融创新是实现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最后,我将总结四点。首先,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辉煌成就主要是由“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因素驱动的,其未来发展取决于改革创造的“制度红利”,即从“要素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其次,中国的增长模式应该从凯恩斯主义增长转变为熊彼特式增长,并以创新引领未来。第三,要实现“创新驱动”,就要利用市场反转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形成一个逆转机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第四,技术创新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做生意可以使人富裕,创新做生意可以使人富裕”的环境。政府只做环境和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标题:辜胜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为创新主体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