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1字,读完约5分钟
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该报告建议放宽对大城市的限制,根据当地条件发展小城镇,并建立多中心。简单地说,一线城市只是限制了中心城市的人口,而周边的小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建设更多的新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北京在建立分中心方面开创了先例,这样它就可以释放和分享规模经济的红利。
目前,由于高房价和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一线城市的人们抱怨很多。报告显示,制约大城市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政策有待完善。在过去的几年里,小城市没有发展,因为没有工业。
单中心与城市疾病正相关
根据上述报告,2015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城市疾病”指数排名第一。
报告研究小组成员子博士指出,“城市疾病”指数最高的城市大多是人口高度集中在单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在一个中心是“城市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口高度集中的中心城市,“城市病”指数相对较高,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趋势。
所谓“城市病”,主要是指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压力增加和医疗设施严重短缺。
倪鹏飞认为,按照每300万到500万人建一座城市的标准,北京应该有六个市中心。
事实上,北京很早就提出了发展多新城多中心的构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提出建立多中心,包括中关村核心区(报价000931,购买)高科技园区、顺义现代制造基地、亦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心等。还建议建立一些中心城市,包括11个新城市,包括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和门头沟。
过去,通州的人口增长很快,但是没有合适的工业规模,通州变成了一个没有工作、有城市的沉睡城市。然而,亦庄有大量的工业,但聚集的人口不多,这导致了有工业而无城市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很多人在主城区工作,但是住在通州,或者住在主城区,在亦庄工作,这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交通压力。
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守一认为,过去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比较突出,这也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不力有关。主要职能领域界定了哪些领域限制或鼓励发展,但由于没有配套措施,难以实施。
因地制宜区分和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
近年来,北京通过拆除低附加值的商业和工业设施,减少了中心城市六个区的人口,预计今年将减少3%。
一线城市主城区减少人口的措施主要是减轻主城区的交通压力。然而,将一线城市的人口赶回三、四线城市或小城镇的想法不一定可行,因为三、四线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
上述报告建议,应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分化小城镇(大城市周边),建设多规模多中心,构建具有较强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多中心网络城市体系,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有必要放开大城市及以上人口限制,将大城市人口规模限制政策调整为中心区人口规模限制政策。如果中心区人口超过最优规模,应配合市场规则,建立多个中心和子中心。鼓励城市群中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有序扩大规模,在合理规划下,引导其向规模更大的城市发展。
这不同于当前制约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思路。中国区域科学研究协会主席、南开大学教授郝守一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他说,过去总是提到中小城镇的发展,但许多中小城镇没有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就业,这就是中小城镇难以发展的原因。
“过去,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脱节的。为什么表演会脱节?也就是说,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的发展。土地的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郝守义分析了中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尴尬。
一些远离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中小城镇建造了大量的商品房,但由于没有人口和工业聚集,其中许多已成为鬼城。在许多三、四线城市,虽然必须聚集大量人口,但实际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对此,一些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应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认为,国家控制大城市主要是为了控制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对于大量的小城镇和城市来说,它也可以承担一部分人口,但是聚集更多人口的重任应该放在中等城市,即一批中等城市。这些城市类型多样,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完善,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和产业集聚。
高国利认为,政府的支持应该体现在“控制大”、“支持中”、“整小”上。那就是控制超大型和特大城市的扩散;支持一批数量大、类型多、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尝试整合小城镇和城市。
标题: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建议一线城市发展多中心优房客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