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4字,读完约5分钟

香港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图为行人经过雷生春大厦。这座80年历史的建筑经过四年的“复兴”,于2012年成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雷生春堂。

新华社记者李鹏照片

在香港,有近1500栋历史建筑隐藏在摩天大楼之间,它们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湘江,也承载了过去的曲折。如何将香港的历史建筑和记忆代代相传,已成为后代和规划者永恒的话题。正因如此,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应运而生,而在湾仔街头屹立了近百年的蓝屋,更是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有着同样历史的新一代。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呆在家里,保持生活文化

建筑是城市的肌理,每块砖和灰瓦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年9月,重新焕发活力的蓝屋完成了租赁,这座充满回忆的老房子将很快变成新的故事。

拥有80多年历史的蓝屋大厦位于湾仔石水渠街。它包括蓝色的房子,黄色的房子,橙色的房子和邻近的空土地。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蓝楼主要是砖木结构,是香港唯一带阳台的唐楼。它的外墙、木制楼梯和栏杆露台已成为湾仔的象征。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这样一座充满战争洗礼和历史风霜的建筑,正面临着在城市生活快速发展中被拆除和重建的命运。然而,香港特区政府在2007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在保护蓝屋和城市建设之间找到了平衡,使蓝屋成为该计划中唯一的活化建筑。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作为唐建筑文化的展厅,蓝屋建筑的活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唐建筑的建筑结构和原有居民的居住条件。参与“蓝屋综合体”活化与保护计划的建筑师黄尧表示,过去“蓝屋”没有独立的厨房和浴室,居民们不得不“熬夜”;修复后,所有单元将配备独立的厨房和厕所,以方便居民的生活。然而,标有“熬夜”的木制台阶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展示单元保存下来,以向公众再现唐楼的旧日生活。此外,在建筑中增加电梯,模仿公房走廊的功能,搭建连接桥梁,将建筑中的居民连接起来,营造出唐建筑和谐的邻里氛围。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蓝屋于2009年被特区发展局列为第二批活化历史建筑。2012年,特区立法会拨款7,540万港元启动相关项目,项目名称为“我们的蓝屋”。2013年,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启动了最后的启动项目。7年后,一个具有历史面貌和时代气息的多元化社区开始了它的新故事。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民间主张传播生命的价值

在特区政府至今推行的四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蓝屋被视为活化历史建筑的一个反常现象。如果你来到蓝屋综合大楼,人们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住宅和一个故事厅,在父母的家里有一种短暂的生活氛围,还有令人惊叹的观光。自然,非政府组织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根据发展局历史建筑振兴伙伴计划的合作伙伴团体“我们哇蓝屋”的介绍,在之前的四个阶段,一些振兴项目被改造成人均消费1000元的餐厅,一些被改造成小型精品酒店,一些被改造成青年招待所或文化中心。只有蓝屋保留了原有的居民,并设有故事大厅和文化中心,引导公众到蓝屋建筑和重温唐家文化。目前,蓝屋综合大楼有32个单元。除了保留一两个功能性办公室外,一些单位作为社会企业向公众开放,如糖水店、素食餐厅和香港故事厅,其余20个单位供土著居民继续居住和向外租房。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我们”代表我们的参与,而“哇”则是喜悦和创造力的表达."“我们哇蓝屋”的发起人之一、圣雅各福群会湾仔文化保护与活动计划主任周希轩表示,作为一个社会创新项目,“我们哇蓝屋”今后将以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的方式运作。整个计划有五个主要项目,包括香港故事楼、好邻居计划、原住民参与、社会企业计划和社区经济互助办公室。“我们希望,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我们能够保护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并将历史建筑和生命价值传递给下一代。”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唐露的感情,尤其是邻里间的信任文化,造就了今天的香港。周西轩认为,蓝屋建筑群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的载体,还包含着丰富的社区历史和民间记忆,其多功能包容性也是港式唐建筑的典范,承载了草根阶层多年的生活文化。尤其是邻里互助的老社区精神,更是唐楼生活的生动写照。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政府体现人文关怀的努力

近半个世纪前,香港的《古物及古迹条例》开始生效,香港的历史建筑首次得到有系统的保护;10年前,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2007-2008)公布了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其中包括“振兴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现在,“历史建筑振兴合作计划”第五阶段已经开始,香港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历史建筑评级体系,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稀有性、保存状况、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每一件文物进行分类。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截至2017年8月底,香港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7项“亚太地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香港特区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林介绍,他亲身经历了香港社会在保护古建筑方面的不断进步,看到越来越多“懂保护、会经营、会历史”的社会团体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中来。“特区政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1881年,雷春生和饶宗颐文化中心,这些以前完成的活化项目受到批评或赞扬,这使我们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过去50年来,香港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努力逐渐加强:从2007年至今,特区政府已预留24亿港元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包括资助历史建筑的重建。政府不仅承担古建筑的部分维护费用,象征性地收取租金,并拨出资金支持运营费用,而且还关注复兴后的建筑能否充分发挥历史价值,在人文关怀方面更进一步。

标题: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