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88字,读完约24分钟

汉唐时代,当时世界几个主要宗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规模,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 但是,两个宗教,当时也有少量的信奉者来到中国,但还没有和中国社会真正的接触,形成了宋元以后在中国社会可见的、知名的力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因此,宋元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在政治、经济和物质往来之外引起了更深的反响。 早期入华犹太人关于犹太人最初进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现在意见不同 开封犹太人现存的明清铭文中,来华时间越远,弘治二年碑就被称为周代以前的入华,康熙二年碑就被称为周代入华,这两种说法现在可以无证寻找 正德七年碑被称为汉代入华,19世纪末期有很多外国学者论证,1926年法国人普里夫( prévot )主张提供汉代说法的实物证据。 发表了洛阳发现的帕尔米拉( palmyra )三种字体碑文的照片和拓本,这些碑文是2世纪的东汉遗物,帕尔米拉字体是古代叙利亚人采用的书写体阿拉米语的一种(希伯来语也是古代阿拉米语的一种)。 兼当时叙利亚一带已经和中国有通商和“朝贡”关系,普锐斯推测往来商人中很可能有住在叙利亚的犹太人。 但是,由于不知道这些碑的起源和发现情况,普里布的结论依然受到质疑 但是,揶揄的东汉中西交通和犹太人的活动特征不排除当时犹太人来中国内或西域做生意  ; 关于19世纪末期或20世纪初开封犹太人在中国定居生活的更可靠的记述见于隋唐时代 斯坦掠夺的西域文献中有708年写的来自波斯的希伯来语商业信残片,是在新疆和田罗浦西北的丹丹丹乌里克发现的。 伯希和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希伯来语祈祷,时间也定为8世纪 这两张残片证明当时的欧亚交通干线道路上有犹太人活动 唐代也有从海路进入中国的犹太人,据阿拉伯旅行家阿布网站报道,唐末黄巢占领广州时,被杀的12万粉丝中有犹太教徒。 开封犹太人的起源宋代后,犹太人在中国国内分布更广泛,在南京、扬州、宁夏、开封、泉州、北京、宁波、杭州等地发现了犹太人人生的痕迹。 到20世纪初开封犹太会堂,明治2年( 1489年)留下了“清真寺重建记”碑,明正德7年( 1512年)留下了“尊崇道经寺记”碑,清康熙2年( 1663年)留下了“清真寺重建记”碑,清康熙十八年( 1679年)五块石碑 现在,开封博物馆只剩下正德七年碑、康熙十八年碑和无题记残碑。 康熙两年碑在陈垣研究“一赐乐业教”时看不见了,弘治两年碑在“文革”中丢失了,幸好这些碑文的复印件和拓本还留着 20世纪初,弘治二年碑、正德七年碑和康熙二年碑已经为研究者所熟知,是开封犹太人起源的第一依据 但这三个碑文对犹太人来路的描述不同,弘治两年碑“来自天竺,奉命而来……将西洋布献给宋,帝曰“归我中夏,守祖风,留汴梁”。 据正德七年碑记载,“一赐乐业教、始祖阿耽、本出天竺西域、智之周朝、传经扬……晕倒后,从原理汉进入中国。 宋孝隆兴元年杳未,在汴建祠" 康熙两年碑对开封犹太人的来路更不清楚。 “教始于天竺,周始于中州,建于栋梁……那座寺庙我都始于宋孝隆兴元年……”。 三个铭文越来越站在后面,上述犹太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越早,犹太社区可能就越表现出对自己越来越淹没在中国文化状况的危机感。 三篇碑文中关于“从天竺教诲”的记述,陈垣曾经对这个明显的错误进行过正面的讨论,其实我理解这是开封犹太人阐述本团体的直接起源地更合理,他们主张“一赐乐业教”,除此之外 关于为什么把这个小团体的直接起源地称为民族和宗教整体的起源地,为什么知道天竺和西域这个泛称,也许是为了让不了解以色列的中国人容易理解。 弘治二年碑提到“献西洋布”,可以推测这些犹太人可能来自海路。 因为“西洋布”是指宋代的进口棉布,中国的自产棉布在明代中叶变得很常见 宋朝时,从阿拉伯海沿岸到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一线生产棉布,在南京、扬州、泉州、宁波、杭州等近海或沿海地区发现犹太人生活的痕迹,也就是犹太人频繁来自海路的另一个证据。 但是“西洋布”是典型的明代词汇,元代也偶尔开始采用(参见谢应芳《龟巢稿》)。 但是谢应芳是元末人,去宋朝很远)。 但犹太人也可能来自西北陆路。 棉布也可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 比如分布在宁夏、北京、开封的犹太人很可能来自陆路,当然也有可能来自海路后再去内地 弘治二年碑被称为北宋时代,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等中亚游牧民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都东京(开封),接受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获准入籍中国,维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性和宗教信仰,定于开封 此后,他们在居住、迁徙、就业、就学、土地买卖、宗教信仰、婚姻等多方面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利和待遇,没有受到歧视 在这样安全稳定的宽松环境中,犹太人很快表现出商业资产管理的特长,在商贸行业成功,成为开封一带的富裕阶层,被北宋王朝称为“模范臣民” 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的宗教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163年(金世宗大定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开封犹太人在繁华街道上建了犹太会堂,被称为“一赐清真寺乐业教” “一赐乐业”是israel (以色列)的译词 多位学者据此论证说,北宋时期的开封已经形成了定居的犹太社区,同时北宋灭亡后也对北宋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是,碑上记载着建寺时间的南宋年号,开封已经是金朝领土,为什么在北宋时代定居开封,开封已经被女性真族占领了三十八年,这三年后是否建成了会堂,也有学者认为。 这不符合过着极其宗教生活的犹太人的习性。 除非北宋时期到达开封的犹太人极少,没有神职人员,否则修建寺庙必须推迟几十年 关于这个问题,一、犹太人在北宋末期的徽宗宣和( 1119—1125 )后期来开封定居,但开封后不久被女性真人占领,在兵马之乱中,犹太人定居的小事,史学家听了也没有记载,这两个推测 与此相似,略有变化的推论是,他们于宋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来到北宋,但由于在开封定居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确,因此出现了碑文的中年序混乱的记述。 二、第一个定居开封的犹太人是在女性真人占领开封后到达的。 他们献给西方布的对象是金朝皇帝,被允许定居和建造会堂也是女性真正统治者的恩惠,但与女性真正统治者的这种关系在明代被认为是“不正统”,被认为是“不名誉”,弘治年间受到华风侵害的犹太文人秀士立碑时 北宋的杂记汇编中看不到“一赐乐业教”,也是一证 考察了开封的犹太人来中国的时间后,我们还必须讨论这些犹太人来中国之前从哪里来的另一个问题。 开封会堂提供的《摩西五书》版本虽然文案齐全,但分节上与现在的犹太教《摩西五书》略有不同 根据法国耶稣会士孟正气( Jeandomenge ) 1721年的报告,当时开封的犹太圣经有几十卷,其中一本正经(或赞扬之经,即《摩西五经》)有十三本,其中一本从明末洪水中获救 其他诸经是附经(也称为次经),同时与西方旧约圣经相比章节不完整 先知的诸书,开封犹太人中唯一的《以斯帖记》是全书,《丹尼尔书》只有部分复印件 另外还有《拜经》(即《方经》),文案正在修改 以上诸经叙述了犹太教的历史 最后有所谓的《散经》。 章数少,首要记录教务、教规、礼仪、年表、日历、光谱派遣等。 现代圣经文件批评研究的成果显示,以斯帖记写于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左右,丹尼尔书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左右 有些人有助于估计开封犹太祖先离开巴勒斯坦的年代 另外,开封犹太人的经典中没有“圣经”的概念,但可以看出,“圣经”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写的,开封犹太人的祖先在此之前就离开了巴勒斯坦 开封犹太会堂的建筑结构和室内装饰是“重建圣殿的时代”的风格,与现在世界各地犹太社区的会堂风格不同。 开封犹太会堂,在殿里设摩西座,举行宗教仪式时,诵经人在台上朗读,殿里最神圣的部分被幕布遮盖。 据说这受以斯拉从巴比伦传来的露天学院建筑风格的影响。 会堂里有屠宰牛羊和肋的隔壁房间,神职人员的食物列在会堂院子的南北两侧。 这和以西结书上描绘的圣殿的布局一致。 以西结是圣殿重建以前的人物,但以西结书第40章和第42章记载的关于圣殿结构和布局的复印件是将来建造第二圣殿时的草图。 康熙二年( 1663 )建立的《清真寺重建记》碑上有关于禁食、宗教礼仪、牺牲、斋戒、婚姻制度的文案,与现在世界各犹太社区不同,与口传《老虎》的规定不同,但与以斯拉以前的犹太信仰不同 例如,掌教读经时用面纱蒙上。 例如,那天摩西的例子 在礼拜方面,开封犹太人每天寅时、中午时、戎时向西礼拜,仪式为鞠躬:鞠躬-中立-默赞-鸣赞-退三步-五步-向左鞠躬-向右鞠躬-尊敬-默哀-然后鞠躬(结束) 做礼拜的时候不说话,不忽视,不要因为事情的私乘而抱有那种入道的念头。 犹太人守安息日和赎罪节,《清真寺重建记》碑上有记载 赎罪节在秋末关门修完一天,赎罪节的前一天从日落开始就断食了,各业界的人停止了自己的工作,旅行也在途中停止了,直到第二天的赎罪节日进入为止。 在这一天的斋戒中,人们的意识要求面对耶和华,养活心灵 犹太人还举行祭祀四点祖先的仪式,春秋节吃牛羊时,冬天和夏天各取时节,礼仪后分享祭品。 至少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耶稣会士骏保禄访问开封时,开封犹太人守着割礼、逾越节、五旬节、棚节。 但是,开封犹太人并不纪念公元前165年(或前164年)哈斯蒙族推翻塞琉古帝国统治赢得民族独立而设立的光明节。 大部分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区都在纪念这个节日,但开封犹太人无知,印度巴尔马拉海岸一带的犹太人也没有纪念光明节。 这可能是开封犹太人起源的重要线索。 除非知道光明节,开封犹太人直到18世纪初在历中都使用“契元法”。 塞琉古帝国统治犹太地区时于公元前198年推行的历法,但从1019年开始西方犹太人使用的《创元法》对开封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 而且开封犹太人直到明清之际才认识基督教会和耶稣 综上所述,开封犹太人是保留着古老礼仪的犹太人,似乎不是公元前745年被流放到亚述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的希伯来人的后代,而是在圣殿重建时代(前6世纪初)在巴勒斯坦生活的。 关于开封犹大离开巴勒斯坦的时间下限,应该不在公元前168年至165年/164年,即哈斯蒙宁族起义,最终获得民族独立的时间之后。 但是,即使在光明节确立之前离开巴勒斯坦,这些移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这么闭塞,保守,对犹太文化之后的变化一无所知还是不能接受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开封犹太人来自印度孟买。 理由是双方有三个共同点。 1 )重视西玛祈祷是所有犹太人从很早以前就养成的习性。 2 )像重建圣殿时的本土犹太人一样,举行礼拜时一定要烧香,这个规则不再是第二圣殿被破坏后的教寺礼拜仪式。 3 )不知道光节是什么 孟买地区的犹太人( bene israel,本尼以色列人)什么时候来这里定居也没被试验过,他们自己的传说不说年代,只有来自北方的国家在孟买附近遭遇船难幸存下来,所以七男七女被迫登陆。 第一份关于犹太人的文献是17世纪的 孟买是商业和交通发达的地方,但从近代情况来看,这个地区的犹太人的人生很封闭,努力维持自己的纯粹性。 即使17世纪后期孟买成为英国东印度企业的据点,许多犹太人也开始移居孟买城市生活,但原沿岸定居点的犹太人依然没有卷入对外贸易 所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开封从孟买来的犹太人却维持着不与其他犹太社区交往的保守生活状况 但是,这个推论有问题。 首先,犹太人有完整的圣经,而印度西海岸的本尼以色列人直到19世纪才有老虎圣经、圣经和祈祷书。 另外,1896年的学者诺洛拉( m.norollah )通过语言学分析指出,残存的誓言属于不同的模式 许多学者支持开封犹太人是来自波斯还是中亚的布哈拉。。 证据是语言、礼仪、特拉圣经的复印件和风格。 波斯犹太人的仪容采用布拉格方言,布拉格犹太人的习性在波斯国内各地定居。 有些人认为开封犹太人的礼仪类似于也门犹太人,但与波斯人的起源并不矛盾。 因为布哈拉犹太人的礼仪和也门犹太人有关。 根据犹太人在中国迅速发展元代的官方文献,犹太人被称为“术忽”(珠赫、主吾、主鹈鹕),这可能是新波斯语对犹太人的称呼“djuhud”的音译 “术忽”既然与“即答失礼”(穆斯林总称)、“也里可温”对等,就不认为人数少,社会作用也相当突出。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元世祖忽必烈称佛教释迦牟尼佛、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基督教耶稣和产业教育摩西为四大先知,表明当时的犹太教在元朝受到充分尊重,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开封犹太人,弘治两年碑记载,在1163年建成的从会堂到立碑之年( 1489年),犹太会堂一共修建了6次(每次整修和扩建都立碑立志,这些碑文可能因各种理由而丢失)。 这证明开封犹太社区在这几百年里蓬勃发展。 1279年,开封犹太人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重建了犹太会堂,新会堂的面积达到了1万平方米以上 明代犹太铭文进入明代后,开封犹太社区进入鼎盛时期,“一赐乐业”的名字始于明中叶。 据开封犹太人自己的统计,当时整个社区有500多个家庭,人口约4500人。 这个数据只是当地人口,不包括迁往其他地区的开封犹太人的后代 弘治碑说来中国的犹太人有70名姓,实际上列举了17名姓:李、我、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明、金、张、左、白 开封犹太人自元代以来,一直把希伯来人的名字改为汉族的名字。 这有助于进入中国社会的高层 有人认为李姓是由利未( levy )改的,艾姓是由艾兹拉( ezra )改的 清初七姓只有八家:李(一姓二家)、赵、艾、张、高、金、石 另外,开封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也开始上升,开封犹太会堂明正德7年刻有“尊经寺纪念碑”,开封犹太人中既有经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和州县的人,也有通过生意成为豪商的工匠、医生、神职人员,因此, 明代开封犹太人,有入科取士,有富甲,有政府,有援助平民,有为国效命,有德修厥,有常住在一乡的。 从清朝到康熙之间也还有声望 明末以后,开封地区的天灾人祸不断打击开封犹太社区,清朝政府的普遍排外政策和国民中引起的排外心理使开封犹太社区衰退,雍干时期明显禁止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政策,开封犹太人 咸丰后开封犹太社区完全衰退,从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到咸丰元年( 1851 )没有修建犹太会堂,1851年开封犹太会堂倒塌,后来没有修复 因为弘治碑称犹太会堂为“清真寺”,正德碑(武宗正德7年[1512] )尊崇道经寺,伊斯兰寺已经以“清真寺”的名义,表示犹太人努力强调自己的身份。 但是康熙两年碑也被称为“清真寺”,似乎显示了犹太人终于入乡随俗,接受了当地汉族不明确的回教和犹太教的区别。 不得已接受了汉族熟悉的清真寺这个称呼。 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会选择情节,因此汉族也被称为“选择情节的信徒”,汉族人也称犹太人为“蓝色帽子的轮回”。 另外,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文献中出现了“如德亚”一词,但指早期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居民,不指后来成为民族的犹太人 “犹太”一词见于清道光之后 开封犹太人在西方发现的西方开封犹太人的观察持续了很长时间 从9世纪末开始,西方旅行家和传教士就已经记载了中国存在犹太社区,但他们的记述因为传奇性太强,复制太简单,不可靠 17世纪,许多耶稣会师试图从利马洞与开封犹太人取得联系,但他们的首要目的是说教,使犹太人归信基督,真的没有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他们在17世纪向欧洲报告了开封犹太人的基本情况,所以在18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出于自己争论的必要性考虑以中国犹太人为证据,相反促使当时在中国的耶稣会士仔细调查研究开封犹太人。 以色列犹太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开封教会复原模式是1605年,利马洞( matteo ricci,1552—1610 )在北京看到开封犹太举子艾氏(艾田),犹太人的数量、圣经、十字架、其他圣物的状况、开封犹太人 1608年,利马洞又派澳门人徐必登去开封实地调查,首要任务是抄写开封圣经并与共同旧约圣经前五本进行比较 徐必登带回摩西五书末尾的几节手稿,发现与16世纪比利时安特卫普著名的印刷商普朗坦( christopher plantin,1520—1589 )出版的希伯来语圣经相比,完全一致。 但是利马洞本人不擅长希伯来语,无法进一步研究犹太圣经。 后来,尤利乌斯( giulio aleni,1582—1649 )想在1613年开封,调查犹太教会的各经典,犹太人参观了教会(礼拜寺),但拒绝出示藏在地幔中的经书 儒家这次访问是曾德昭( alvare de semedo,1585—1658 )在《大中国志》上简略记载的 曾德昭还根据利马洞和艾儒略提供的材料提出了两种推测:其中之一可能是开封犹太人在耶稣出生前进入中国。 因为他们没有基督的知识。 其次,开封犹太人可能不像欧洲犹太人那样为了宗教目的歪曲圣经。 因为调查他们的古老经典对恢复圣经的本来面目非常重要。 1619年,龙华民( nicolas longobardi,1559—1654 )陪同中国修道士钟鸣礼开封,意图让犹太人皈依基督,无效而归 此前龙华民于1610年11月23日向罗马耶稣会总会长报告了利马洞病的故事,开封犹太教教会,并说想派遣两名精通希伯来语的神父研究犹太经典。 1628年,完方济( 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 )在离犹太教教会不远的地方设立开封第一个耶稣会住院 费乐德( rodrigue de figueredo,1594—1642 )也于1631年开封建造了教会,之后于1642年去世,大多开封 但是,两人在开封明显任教,对于犹太人即调查,也疏忽了记载 1663年,恩里克( christian herdtrich,1624—1684 )开封时,中国副省长经学者天主教徒许可,于1642年派遣他修复无洪水教会,因此该行访问了犹太教会。 总之,17世纪的耶稣会士“发现”了开封犹太人,但这100年来对他们的认识没有大幅度突破,他们改宗的努力也变慢了。 进入18世纪,两个争论使欧洲人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犹太人,促使华耶稣会士进一步理解开封犹太人。 这两个争论是有名的“礼仪之争”和塔木德(犹太法典)派信徒是否伪造《希伯来语圣经》的争论 开封犹太人卷入这两大争论与前述曾德昭提到的两个推测有关 17世纪中叶爆发的“礼仪之争”的焦点之一是中国基督徒祖先崇拜孔是否是偶像崇拜行为。 在此期间,华耶稣会士解释说这种礼仪不是偶像崇拜的证据之一。 因为犹太人早就进入中国了,汉化程度很高,但适应了中国的礼仪习惯,不会损害信仰的纯洁性。 要支持这个结论,首先需要证明两个问题:中国犹太人是周代还是汉代入境,其次犹太人是偶像崇拜者。 于是葡萄牙人耶稣会士骆保禄( jean—paul gozani,1647—1732 )下令取证,1702年去开封详细调查犹太人的情况,1704年11月5日开封时北京会长苏霖( joseph suarez ) 罗禄这一行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开封犹太人的礼仪,他在信中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1)犹太人称他们为天、神、天的创造者,他们祖先留下的牌坊、牌匾、碑文证明了这些。 2 )他们的文人也像中国文人一样在孔庙里祭奠孔子3 )他们用“祠堂”和中国人一样的仪式祭奠祖先,但不设置牌位和遗像 骏禄这一行可以说得到了耶稣会士想要的证据。 也就是说,开封犹太人是中国礼仪与保护上帝信仰完全结合的实例,但这些论据是否在礼仪之争中起作用,现在似乎还没有证据。 但是,法国耶稣会士孟正气和宋君荣( antoine gaubil,1689—1759 )对犹太人的圣经研究和他们入华历史的考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世纪末期,犹太人指出希腊语和拉丁语旧约中是否有忠实表达希伯来语圣经原义的地方,基督徒反驳说犹太人篡改了希伯来语原义,删除了关于基督到来的预言。 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欧洲教会的人们急于知道自己的疑问是否有根据,同时想找到更可靠的旧书,所以在17世纪初“发现”犹太人的耶稣会士将打开犹太圣经的原稿全部 懂希伯来语的孟正气肩负着这个使命 孟正气在1718—1719年期间首次访问开封犹太教会,1721年在该城住了8个月左右,1722年又住了2个月 他在三次访问中寄出的关于犹太人的11封书信可以说是19世纪以前西方人看到的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权威资料 孟正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开封犹太圣经复印件与阿姆斯特丹书一致。 2 )那些标点符号有差异3 )开封犹太人声称他们的圣经已经有000年的历史。 4 )开封犹太人进入中国可能早于耶路撒冷城市被摧毁的公元前63年 孟正气研究结果表明犹太人没有篡改经文 但是欧洲的基督徒还没有放弃,借口是圣经全书没有开封 所以,以宋君荣1723年到达开封谈判购买经书为开端,西方人一直觊觎这些经书 19世纪,随着开封犹太人的衰退,所有的圣经都流向了西方人的手中。 西方汉学家和神父仔细研究对照这些圣经后,表明中国犹太圣经和西方通行的圣经完全一致,这个希伯来人伪造圣经的争论终于落下帷幕,也显示了孟正气得到的结论的权威程度。 孟正气的另一个贡献是在1721年之行上画了两张图来开封犹太教会。 一个是寺庙的全部形状,另一个是寺庙后殿的内部形状。 这两幅图自然很重要,让今天的人理解19世纪解体的犹太教会。 宋君荣专门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碑文及其入华问题,他于1723年3月24日在去北京的路上开封了路径,记录著录犹太会堂中的四个碑文,几个月后将这篇碑文及其评注送到巴黎,附上论文《中国犹太人》。 之后,宋君荣陆续写了一篇文章,明确了犹太教通过碑文输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即周朝末期从波斯、呼罗珊两地进入中国。 宋君荣还发现开封犹太人已经有严重的汉化倾向。 比如,他们习惯希伯来语,读希伯来语有中国口音。 开封犹太人的汉化犹太人定居开封,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明初的开封犹太人还处于绝顶状态,但被汉文化同化是必然的趋势 他们开始学汉字是因为最初有一点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中文,所以希伯来语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例如只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采用。 他们逐渐放弃族内婚姻制与当地居民结婚,这是因为“弟媳”等犹太人结婚制度与中国以前传来的伦理道德不一致,二是因为犹太社区的数量越来越少,以前传来的内结 为了和中国各阶层打交道,他们穿着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习俗待人处世,但本民族的习俗逐渐淡化了 显然,潜在的隐式同化过程正在进行 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汉化和犹太教的消失,学者们已经总结了很多原因。 例如人数有限、宋元以后开封城市自身衰退、元明期频繁发生的天灾人祸、数百年间与其他犹太人几乎完全隔离的政府政策和周围人们的态度、当地民众众多的穆斯林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等。 但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儒教化是最重要的原因。 包括热衷于科举入籍引起的犹太价值观变化,和与汉族结婚带来的文化溶解力和经济溶解力。 从20世纪80年代学者进行的考察访问和现存的家谱可以看出,到1911年为止,开封犹太人基本不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在中国中原地区按照汉族社会的价值观念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标准。 清初还留着的七姓八家(李是一姓二家)大多进入进士,或取得功名享受高官显爵,有很多举人和秀才,但合格者中接受汉文化教育走科举之路的人越来越多。 说到揭示题目,整体的生活境遇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这种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对犹太人也有很大的魅力,科举入籍带来的社会地位、名利、财富、特权是犹太人在其他地区也得不到的。 因为很多住在中国的犹太人放弃了商业道路 本文摘自《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张国刚着,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1月 信息允许转载,现在标题为编辑制作,有删改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张国刚:开封犹太人从何而来,又是何时入华?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