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3字,读完约9分钟

今天从第三卷摘录摄影师张雨范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师的照片感情和负责人:口述者:张雨范采访者:范立彦记者:如何对照片有趣? 谁把你引上了拍摄之路? 张雨范:小学的时候,我表哥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地质学。 他毕业后回国拿了照相机,在我们家乡拍了山,拍了水,拍了建筑,拍了很多照片。 他在做地质学,回来后在整个山上敲石头,看到里面含有什么金属 当时看到他拿着照相机拍照我很羡慕,我暗暗下了决心。 赚钱后一定要买照相机,家乡山水的情景也放在这个小箱子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刚就业,赶上了大庆石油会战 大庆油田有个摄影者叫廖华志 廖华志老师有很多照相机,我想设法和他搞好关系,从他那里借照相机。 他说:“是的,请选择。 “我有最旧的徕卡135照相机。 这是手动对焦的照相机。 廖华志还给我了135卷胶卷 他说先确定光圈,然后根据光线设定快门速度 他又给了我苏联的照片教材。 这本书不仅讲了摄影技术,还讲了摄影的妙技。 他又给了我一本关于暗室技术的书。 从那以后,我用这台照相机拍了很多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的照片 1960年4月29日,大庆油田举行了万人誓言大会,大庆石油会战正式开始 记者:你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廖华志老师。 他对你毕生从事摄影工作似乎有重要的意义。 张雨范:战争时期是艰苦创业的时期,当时我拍了大约一二百张石油工人的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照片。 石油工人住的干打垒家,帐篷,然后我借廖华志的照相机拍了去工地的工程照片。 这些照片都被保存下来,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第一时期的宝贵资料。 因为受当时巨大的石油大战的影响,我走上了照片这条路。 我学会了拍照,还学会了暗室技术。 正如廖华志告诉我的冲洗胶卷的技术要领,我会调配自己冲洗照片的药。 白天拍照,晚上经常进入简陋的黑暗房间洗照片 那时年轻不知疲倦,经常整晚不睡觉洗照片 廖华志不仅拍照和冲洗照片,还免费提供了纸张和胶卷。 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每次给他看洗好的照片,他都会客观地评价照片,所以我的拍摄水平迅速提高了。 1961年大庆石油会战中的“五面红旗”之一朱洪昌在大庆油田 记者:那么,你什么时候正式就职于石油管道系统? 张雨范: 1973年,石油部成立了石油天然气管理局。 管理局的领导知道我拍了很多管道建设的照片,把我调到了这边。 当时管理局成立后,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所以用一张调动命令把我调到北京 之后,管理局决定搬到河北廊坊,廊坊还是个小镇,管理局在镇上的周各庄这个村子安营扎寨 当时什么都没有,住着板店和帐篷 我以前在大庆有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 调到管理局后,离开了大庆,离开了父母 妻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大庆,她一个人上班,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生活确实很辛苦。 管理局分配给我的工作是让我先让电影队上映电影,我不想去 你们叫我是因为让我拍照。 领导说条件不具备,设备没有,让我等一下 我那时提供了设备清单。 他们说你一个人能撑得住吗? 我说了没关系 当时市场上没有什么好设备。 有海鸥4a和海鸥135fm两种相机。 买了照相机后,我买了扩音机和打印机,买了一些脸盆,组装了黑暗的房间 夏天很热,黑暗的房间温度总是达到30—40℃,领导认为我很辛苦,给我冷冻工厂买了冰在黑暗的房间里冷却。 1975年,建设中的鲁宁线管道肥城段 1976年建设鲁宁输油管路工程,管线从黄河底穿越到对岸,施工中使用大爆破成管沟后,拉管过河 记者:你最擅长的作品是怎么拍的? 张雨范:我调到管理局后,正好赶上了第一条大型管线的建设。 是山东东营到江苏南京的鲁宁线 这条管线必须横穿黄河,这是当时最大的工程,承担工程的是一家管道企业 他们使用沉管法,先用50吨炸药在河底炸毁管沟,用拖拉机牵引管路过河 为了把管子沉入河底,向管子里注入柴油,注入20吨以上,用力拉管子 当时,采访黄河的有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情报机关的电视记者、复印记者、照片记者,一共50多人。 当时我是来和我一起拍《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张亚心、《工人日报》摄影记者艾小远的。 我担心拍摄不好,先让工人了解爆破知识,心里有数 当时我使用的是中国摄影师协会配给的尼康fm照相机,考虑到爆破效果,我使用了快1/200秒的快门速度,f/8光圈。 做个样本给吕相友看,他说:“雨范,你这部电影拍得有多好? 请不要投稿。 这条黄河的大爆破意义很大 听了他的话,我把照片投稿到了《中国情报摄影》杂志上。 之后新华社也刊登了这部电影,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记者:作为摄影业者,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张雨范:我认为只有接近生活,接近实际,接近人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因为兼具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所以很多时候在公司拍工人的照片。 朱宪民建议我拍当地农民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改革开放后,廊坊的农业贸易市场繁荣起来,我经常注意,农民卖什么农副产品,去看他们的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初期,在农业贸易市场,我看见一个农民穿的棉袄给我看棉花,有一个不太常见的小腿老太太,我都拍了。 这些照片流传至今很少见 1970年,铁大线管道工程事业集团在工地吃午饭 1970年建设庆铁线输油管道工程时,为了处理运力不足的问题,会战中的工人、农民使用牛车运送管道 最深刻的是从工人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当时拍照有全国粮票,去工地先坐火车,然后打倒车很辛苦。 只有到达工地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和工人一起睡在大通店,才能知道工人每天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只有成为被工人喜欢的摄影师。 有一次拍摄陕京输油管的黄河大穿越时,晚上拍电影回来,看到食堂的炊事员人手少,忙得拿不到菜,我给厨师拿了菜,生火添柴。 项目经理和工人们都很感动,“你的摄影师和我们一样吃。 我从没无视过条件。 真是我们工人的摄影师 “其实我能做这些,受吕相友和朱宪民的影响,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民摄影师。 1970年,输油管道越过了嫩江 1970年,士兵们进行了工程结束的管道管沟回填 1970年,黑龙江段施工的工人进行管道焊接 记者: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你是怎么让更多人拿照相机,记录管道建设的? 张雨范: 1985年中国石油摄影师协会成立时,我建议中国石油摄影队的水平还太低,应该加强训练,建设我们自己的摄影队。 我提议与石油摄影师协会主席、石油部副部长张文斌举办摄影教室,培养摄影骨干 当时张部长支持我的建议,决定在廊坊管理局开学习班 从1986年开始,相继举行了7期讲习班 我记得第一期教室的人数最多,350多人,是基层摄影爱好者。 中国摄影师协会朱宪民、中国信息摄影协会胡颖和我三人负责组织,邀请国内著名摄影师吕厚民、吕相友、朱宪民、贺延光、王文澜亲自上课,邀请香港摄影师陈复礼上课,大家收获很丰富。 当时没有幻灯片,只有照片,我们拿到照片说明摄影知识,很有效。 1979年大庆油田工人庆祝大庆向北京输油管道的胜利开始生产 张雨范,男,满族,1946年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 1958年就业 1960年3月,张雨范与石油大军一起进入东北松嫩平原,参加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宁可少20年,也要拼命占领大油田”“有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 从1964年开始,喜欢摄影的张雨范利用业馀时间拍摄了大庆油田会战开发场景 1967年,张雨范被调到大庆市文化局电影摄影组,被送到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学校学习,两年后学习期满,开始了摄影生涯 1970年东北“八三工程”司令部派往沈阳军区拍摄了施工资料 1974年调到石油部管理局《管道工人报》( 1985年更名为《石油管道报》)当摄影记者,然后调到管理局党委推广部专职对外推广报道退休 复印件来自口述影像的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 (第3卷)主编:高琴执行主编:高扬开本: 16开修订:年3月第1版定价: 128.00元购书方法: 1、将下图留在手机相册中,2、打开手机天猫, 什么,成就了上班族? “作家”以外的苏珊·桑塔·盖莎·贝拉巴德:传说中的女摄影师镜头下19世纪末的中国|招募|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最美的小镇”兴起,发送了邀请函! 电影院|与半生同在追光逐影:美国华裔夫妇的光影世界|对话|世界最前线风景摄影师阿图尔夫:千万不要停止注意|技法||话题|敢这样拍摄领导人。 背后的摄影师们是谁? |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影像共享、阅览和生活微信id:cpphphoto电话: 010-65220965元标题:《张雨范:石油管道事业的碑立传》阅览原文

标题:要闻:张雨范:为石油管道事业树碑立传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