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09字,读完约17分钟
博士时代1958年的大部分时间,张仲礼都是在美国度过的 今年2月11日,张先生给费正清写信。 为了向哈佛推荐当时是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博士毕业生的马若孟( ramon h. myers )。 其实小张已经决心回到祖国了,但在信中也没有提到过 马若孟比张先生年轻10岁,后来成为有前途的中国问题专家,去年11月,比张先生晚去世了近两个月。 1958年,是张先生再次赴美学习的第十年,自取得博士学位以来已经5年了。 三年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绅士》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公司《亚洲丛刊》的第三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声誉,得到了教职 这时张先生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书,讲经济学原理,讲美国工业结构,也讲远东经济问题,代替先回大陆的同事吴大隈教授中国经济史。 另外,他还参与了他获得学位时所在的华大远东苏联研究所( Fareasternandrussianinstituteat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 )的研究,一方面继续研究中国绅士的收入状况,另一方面,太 我们对那时的老张不太了解 博士学位和就业期间,由于得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的资金援助,所以只知道访问了很多大学有名的学者 而且,华大当时是美西汉学的重镇,旅美的许多华裔学者聚集在这里,张先生和他们都可以说是熟悉的 张先生在着作中引用过萧公权的学术手稿,与李方桂并非无缘。 其他吴大隈、吴相湘、杨戈春、杨庆堺、刘子健、施友忠等人和张先生很交往。 遗憾的是,之后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很多老师要么没有留下回忆复印件,要么基本上很少提到小张,小张对这个阶段的学业经验的理解极其有限 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了“议案大王”张先生,但对他的留学经验和初期的学术生涯了解不多 张先生读博时的指导教师梅谷( franz henry michael,1907-1992 )教授,张先生有时也被称为梅福士和迈克尔,但在学术界通常以“梅谷”为固定的汉名。 梅谷是德国裔犹太人,是当时国际近代中国历史学界略有名的学者,1933年开始在杭州浙江大学工作,教授德语,1938年来到美国,从事中国的研究 张先生在美之间,和梅谷先生有12年的学业、工作经验,梅谷先生可以说是了解张先生在美的经验的重要人物。 我知道现在张先生的中国绅士研究主题是在梅谷的指导下选定的 远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就像19世纪中国的乡村问题一样被赋予了肖邦的权利 对19世纪上层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进行考察也是研究文案之一 据张先生说,在《中国绅士》出版之前,梅谷先生帮助他编辑,因此远东所的所长包括张先生是否应该和领导人共同出版这本书。 张先生不相信这个。 我也有抱怨今后美国人多利用中国学者。 另外,中国学者进行的研究成果被美国教授提供了依据,变得无聊了。 小张是留美学生的领袖,但依靠别人的话,总是无法逃避这样的烦恼 张先生说的所长是戴德华( george taylor ),其实梅谷和戴德华的关系不太密切。 后来两人矛盾,梅谷搬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 幸运的是,梅谷对张先生友好,赞同张先生签署的两部著作的出版,自己编辑的《太平天国文献集》( thetaipingrebellion:historyanddocuments,Seattle:universityoff ) 的封面也别忘了写上合作者张仲礼的大名,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梅谷感谢的第一个身体是张先生,他的全面学识和资料的鉴别、翻译和注释,说是对这项事业的宝贵贡献。 除复印事业外,张先生还致力于华大太平天国研究项目的团队建设,是梅谷的好助手。 在向费正清推荐马若孟之前,我试图介绍马若孟加入远东所 总的来说,梅谷要张先生、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和睦相处,张先生晚年对梅谷有着深刻的回忆。 何炳的批评梅谷又一次有张先生的“受到”经验。 这和另一位史学家何炳棣有关。 事件始于围绕张先生的中国绅士的研究 1956年,费正清在新罕布什尔州拉科尼亚( laconia )的度假村举办了8月30日至9月5日一周的小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 与会者共计20人,华人何廉、杨联升,何炳棣、房楹、刘广京、王念祖、周舜萃等,西人也有10多人。 许多人参与了费正清的项目 梅谷出席了这个会议,张先生提交了论文但没有出席 费正清对张仲礼的“不能参加”信的回答是“非常热闹”的讨论会,甚至杨联升认为“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但一贯坦率的何炳棣指出,只有其中两个论文水平是足够的。 会议一共收到了八篇论文 根据会议议程的要求,复印件由指定的评论家阐述重点,提出批评意见,作者答辩,进而与其他参加者交换意见 张先生提出的是题为“以前传到中国的收入分配和投资(储蓄)模式”(《distribution of incomeand the savings-investment Patter nint Radition Alchina》)的短篇论文。 由于他的缺席,梅谷代他进行了作者的答辩 何炳棣在这次会议上从根本上否定了张先生的绅士定义及其基本数据的推测,他根据调查中国人口数量的经验认为张先生的研究不成立,“不仅基本数据这么欠缺,而且绅士的定义如此不通,为什么绅士 何炳认为顾问何廉同意了他的意见,但他的主张显然没有得到争论对象的同意。 张先生的相关研究一直持续到1958年11月末,梅谷先生几年后离开美国时,将《中国绅士的收入》重新发行到华大《亚洲丛刊》。 这是何炳棣晚出的专集《明清社会史论》对老张的观点有很多批评 在那本书里,何炳棣最初只是隐瞒提到“某现代作者”,终于起了名字,但受到批评的是定义的正确性和数据的比较有效性这两点。 何炳氏承认“研究这个课题远比前面的人广”,但结论是“相当可疑”(徐泓教授的译文) 关于张先生的绅士财产估计,何炳棣先生完全没有采用 何炳棣的这一系列批评,张先生应该知道,“中国绅士的收入”梅谷的序言和著人的自序都为数据正确性的问题进行了辩解。 但是,由于原来的会议资料至今没有公布,学术界似乎不知道张先生本人对此是否做出了系统的正面应对。 同样对张先生(关于国民收入)的数据持批判意见的是匈牙利学者亚历山大·埃克斯坦( alexander eckstein ),他是那个会议的主席,刚加入费正清团队 张先生在“中国绅士的收入”序言中感谢过他,可以看出他们后来交流了。 张先生没有提到何炳棣 何炳在自己的评论中认为这次会议“预定出版的论文集无声流产了”,费正清解释说,因为与会议相关的问题太广,没有专门的论文集。 但是,张先生和会务组的通讯似乎表明了他本来想要一本论文集 本文开头提到了张先生1958年给费正清的信,还在讨论论文集的具体内容 在给埃克斯坦的另一封信中,张先生感谢坦率的批评,说要根据他作为编辑的评价改变自己的论文形式。 张先生承认统计18、19世纪的中国国民经济数据很难,但他在论文修订版中增加了一点实例来弥补这个缺点 另一方面,逐条列出了从顺治18年( 1661 )到光绪13年( 1887 )数年间耕地面积的数据,认为官书的记录是可靠的 这样的观点,对把“丁”、“亩”概念复原的真正意义视为征税单位的学术创造见是一生的重要成果之一的何炳棣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但张先生坚持它 张仲礼对埃克斯坦评论的答复(部分草稿)这封信于1957年3月14日起草,18日发出 梅谷一定完全支持老张。 在出版《中国绅士的收入》时,他添加了一封类似于张先生上述信件的一部分复印件的信的主体 那封信感觉好像在对比什么炳棣 如何评价骏张之争的优劣胜负,兹事体大。 老张向会议提出的只是论文的核心观点摘要,不一定全面反映了他的整体观点。 我甚至怀疑《中国绅士的收入》正式出版时为照顾何炳先生的意见作了部分修改,但这些绝非本文短文的力量 还是回到上述费用正清召开的会议上吧 梅谷作为与何炳棣争论的主角,可能受不了何炳棣和猛烈的“炮火”,但费正清为了不过度争论,必须决定梅谷和何炳棣分别向会议顾问陈述 据说顾问之一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s. kuznets )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王念祖的论文以“有力的辩护”。 关于中国绅士的收入问题,他以前支持张先生进行这项研究,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太清楚他在这次讨论会上表现了什么 何炳棣多年来一直关心无法反驳论战对手,在回忆录中说:“此时张先生还没有回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要职,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实际主办华大远东中心教研的麦寇教授朗诵了论文。 张先生于1956年7月初刚收到费正清关于这次会议的正式邀请,要求在8月1日前提交论文,日程非常紧凑 7月11日,张先生接受邀请,随后提交了论文 但是8月2日,他告诉费正清和埃克斯坦,自己完全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参加。 任何个人理由,外人都不知道 何炳棣当然不知道 他的回忆录除了给梅谷冠以新的汉名外,还太在意某个事件,另一件事太在意了,终于明确了犯了时代倒置的小错误:张先生一到上海就不是被提拔到高位了。 回到祖国其实小张这个时候没有回国,也许已经有这方面的安排了。 还在1956年,中断联系多年后,张先生再次收到了父亲的来信。 除了家务,他知道新政权的一系列变化,也知道年初中共中央“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远景计划”提出的“进军科学”的呼吁。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小张也在华大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华侨日报》等刊物上零星看到大陆新闻,但他最初出国留学时没有考虑长期逗留,希望有一天学习报答祖国。 1957年,完成上学期的教育任务后,张先生正式向华盛顿大学提出辞职申请,准备返回祖国。 以前了解这个重要阶段的情况,首先依赖张先生的简略自述,没有得到更多的确切认知 最近,本院的马军研究员从郭廷以日记中摘录了一部分活动记录,使张先生越来越了解回国前的经验 当时“中研究院”的近史所还像个婴儿,郭廷于1957年11月11日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访美,有为近史打开局面的意思。 华大远东所的整体风气偏向国民党,因此西雅图成为郭廷第一个落脚点 根据《郭量宇的日记残稿》,到达的第二天,我见到了张先生 美中,他不仅与张先生就太平天国文献研究等学术问题和华盛顿大学远东所的内情等人事问题交换了意见,还试图共同制定合作计划,绝非秘密 郭廷以赴美为目的本来包括人才招聘,他对萧公权说:“中美文化合作事,财其次,人第一。” “如果他产生了为国民党聘请张先生去台湾的想法,那也是问题中的义 另外,张先生不是北大系统出身,郭廷如果能邀请他下麾下,很多担忧就会减少。 当然,我们不知道两个人在交往中是否正面谈论了这个议题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张先生可能不能把内心的评价泄露给友谊深厚的人。 郭廷以外恐怕不会向张先生提出委托为偏安一角的台北政权服务的要求吧。 而且,张先生可能听说过1948年4月硕士毕业后短期回到过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但国家没有门。 总之,郭廷以从概略一开始就不知道张先生打算流亡到新中国的想法,但随着交流的加深,听说过张先生的动向 1958年1月4日,他和张先生夫妇闲聊,郭先生说:“张先生夫妇打算回大陆。 云说张先生的意思,注意会话状况,大致接近真相。 (这个宝贵的记录即使是郭廷之外的推测之辞,虽然还没有被证实,但可以看出郭先生确实很关心张先生的行止。)”。 31日,郭先生又会见了梅谷,梅谷说“劝张仲礼取消回归中国大陆”,但没有提及他自己如何应对。 8月11日回到台湾的前夕,郭廷以与包括张先生在内的华盛顿大学朋友再会,张先生被邀请喝茶。 据他推测,张先生“似乎暂时不会回大陆”。 毫无疑问,作为有志气的学术指导者,郭廷以以外一直很注意这个青年学者 离开美后的郭廷以还很关注老张的动向。 11月18日,他从郑宪函那里报告说“我知道张仲礼君要回大陆”。 郭廷以如果有张先生希望去南港迅速发展的愿望,这样已经空了 12月6日,在台北的郭廷忍强调了感冒带来的不适感,组织近史所的青年重新配置了图书室,将会议室变更为读书室 他不知道这一天张先生带着妻儿第一次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 小张在深圳看了五星红旗,牌楼上也看到了19个显眼的红色大字。 “拿出干劲,力争上游,快,节约建设社会主义! ”。 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决定以争取海外学子回国服务为重要方针。 据保守估计,1950年前后在海外学习未回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必须在5000人以上 这是一个漫长而值得振兴的人民共和国来说,正是需要发掘的人才宝库 建国仪式之后,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设立直属该会的“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表示了高层对海外人才问题的重视。 但是,由于当时冷战的气氛,特别是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兴盛,中国教授和留学生的自由流动受到了很多限制 1951年,美国移民局颁布了禁止中国留学生出国的法令,违反者被判处罚款5000美元或5年以上徒刑 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张先生几乎得不到国内可靠的消息。 正好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得到了教职,呆了下来 中国留学生的困境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没有改善,在1954年日内瓦中美第五次大使级会谈中,中美双方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美国不得阻止想回国的中国人回国 因此,从1954年底到1957年底,掀起了回国的小热潮,共计400人左右回到了北京 1956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小张从家里收到信是在这个时候 尽管如此,像很多想亡命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从提出申请到真正离开美国的一年左右,张先生一家遇到住房和教育问题,引起一些麻烦,迫害等,不太顺利。 不管怎样,张先生终于来晚了。 当时大部分回国的海外学子到达北京后不得不分配就业 1958年每年有46名留学生回到大陆,根据张先生的到达时间推测,他可能是当年最后向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报告的留学回国者 《中国绅士的收入》一书的著者可能是从序末署1958年12月开始,月初几天写的 1959年元旦以后,张先生到达上海。 然后,梅谷为该书写了序言 新的研究使命是向张先生挥手,他可能很难在第一时间读梅谷的序言 正式成立的只有四个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虽然还是年轻的机构,但员工已经有一千人左右 年初,上海社会科学院应上海市委的要求,由教育机构转变为研究机构,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其后的总方向和工作任务 刚回国,张先生对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建立还不知道,因为想回上海做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委理所当然地派他来这里当正式员工 当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于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今天的万航渡路1575日),张先生是回到母校校园的新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 这一年二月,他向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报告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建院和张先生的回国在时间上前后,所以张先生晚年说过好几次。 他好像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回来了。 事实上,张先生回国,损失了很多家庭 除了通常提到的终身教职和优华收入外,还有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的历史背景 根据法案,美国多个基金会大力赞助中国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开始为其服务培养“中国通”。 其中特别是福特基金会出钱最多,华盛顿大学远东所在其资助下取得了巨大的飞速发展 小张决心回国,当然与这一学术潮流无缘 但是,成为人结婚的“中国通”,决不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理想 张先生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之初,经济所黄逸峰所长安排无锡荣家族公司的史料研究,之后开始整理英美烟草企业在中国公司的文件。 到1965年我被调到了“四清运动”。 小张没赶上“反右”,其实准备回国时,梅谷以费孝通被“右派”打的例子警告小张,但小张不动,认为张仲礼不是费孝通,经济学也不是社会学。 很遗憾,与1966年“文革”一起,10月,张先生没能幸免于冲击。 他在美国的时候,与梅谷等人合作编纂的《太平天国文献集》正好在这一年出版,包括孔飞力在内的几位学者写了书评进行了认真的评价 遗憾的是,这位孔飞力笔下的“19世纪社会史行业著名专家”于1971年7月调到上海,从事了7年的翻译事业 从那以后,老张的生活和工作才稳定下来 接受这一切,使他为国家服务的赤诚之心不愉快 1978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建,张先生又回到院内工作 他于1980年1月任经济研究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9月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办员工) 1987年6月,升任院长 到了这个时候,张先生真正获得了何炳棣印象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要职”,他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华章 (本文原本以“张仲礼于1958年”为题,于去年9月2日刊登在《文汇学家》上,现在的标题和小标题是为编辑制作的。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张仲礼在1958:做美国的“中国通”还是新中国的研究员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