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0字,读完约8分钟
采访人:朱丽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NPC)
朱莉娅曾被网民评为“中国最具个性的官员”。他是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现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他已经连续八年给全国人大写信,要求“公交改革”,并改变“配备公务车辆的政府官员”的生活。
他是一个学者型的官员。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一直鼓励并呼吁促进中国-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建议并促进许多实质性的省际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接受了我们记者的独家采访。
《时代周刊》:中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酝酿了20年,但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并没有真正的进展。近两年来它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可以“手拉手”?
朱莉娅:首先,中国经济越来越倾向于区域合作和发展,中国与“三角”的合作正符合这一趋势。在三省中,湖北最为活跃,因为湖北距离发达地区最远,湖南和江西都毗邻珠江三角洲,江西也靠近长江三角洲,湖北远离传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因此,湖北更愿意寻求区域合作,需要加强合作,扩大长江中游经济区。
其次,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培育新的城市群作为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动力已经非常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循环经济圈,但仍缺少一个中心经济区。促进中部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形成屹立于中部的“大金三角”,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
此外,湘鄂赣合作的另一个重点是中部六省之间缺乏合作。河南和山西共同建设了中原城市群,而安徽一直寻求依靠长江三角洲。虽然武汉、长沙、株洲、湘潭和鄱阳湖的总量在我国占有很大比重,但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繁忙,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产业结构日益趋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已经超过了合作。因此,三省都愿意建立“中国三角”合作区。
《时代周刊》:当传统的三极受到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增长放缓时,中三角的崛起对中国整体经济结构有何意义?
朱莉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区域结构,不能再过分依赖沿海地区。与沿海外向型经济关系不大的企业应尽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中国经济区域结构调整的总方向是尽可能发展沿海海洋经济。例如,浙江的目标是海洋经济占一半的重要性。与海洋经济无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人口和资源优势进行开发。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三角是扩大中国经济总量的总趋势和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三省与三角几乎每半个月就签署一份不同领域的合作协议,包括旅游、交通、文化、图书馆、教育、经济、医疗等。已经签署了20多份,几乎所有可以签署的都已经签署了。然而,签署一项协议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将被完成。目前,中国三角有三个层次的合作,一是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二是老百姓将这些协议转化为现实生活的变化,三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同时进行。现在,企业做得更现实了,一些政府在签订合同后无事可做,所以目前,普通老百姓还没有从中国与三角的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时代周刊: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竞争者中,主要有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与他们相比,谁更有可能赢?
朱莉娅:中原经济区面积很大,但主要是河南省。规划的时候,河南基本上说了算。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所以贸易比较容易,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的劣势主要是科学和教育。河南和山西的知名大学相对较少,两所院校的院士也很少,科技人才相对落后。成渝经济区的劣势在于两地之间存在矛盾。成都和重庆原属四川省,但分离后行政矛盾依然尖锐,发展中存在行政障碍。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长江沿岸五大经济带,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所以更容易进行规划,但更难进行真正的合作。还有巨大的地理困难,在一个大的工业区很难有所作为。
因此,在中三角、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中,中原经济区最容易规划,成渝合作难度更大。他们至多有一些互相购买产品的计划。例如,重庆的汽车作为出租车出售给成都,但真正的产业合作仍然较少。总的来说,中央三角在科学和教育方面是最强的,在大型工业方面是最基础的。去年,中三角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万亿元。我认为在未来的30年里,中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时代周刊:过去,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分配产业分工与合作?跨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是行政壁垒。中国三角应该如何在这方面寻求突破?
朱莉娅:在gdp霸权的经济竞争中,地处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不可避免地会有相似之处,在资本、项目和产业转移上存在同质化的博弈,不合作必然会导致不经济。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中部三角”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大都市圈之间的行政区划,适当增加省际交界处的项目布局,建立“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效仿万江经济带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中部三角建立多个产业转移示范区。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区划过于严重,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加强市场经济的联系,努力消除行政区域之间的隔阂,把经济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例如,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九江的发展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而距离九江只有一条河的湖北省小池镇经济落后。现在湖北省把小池定为省级经济区,加强与九江的合作,借助九江的力量进行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目前,三地已达成共识,必须解放思想,走共同发展之路,通过分工合作,建立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必须努力在国家一级建立协调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尽快成立“中三角经济区办公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办公室(中央办公室)的领导下,将制定相应的鼓励发展的政策,并在土地、资本和项目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我们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交通网络建设。过去,许多高速公路在两省交界处被切断。现在我们需要修复“断裂的道路”。武汉的城际铁路只能修到咸宁,还可以修到长沙。此外,将修建一座横跨这条河的桥,以方便交通。武穴长江大桥的批准将有利于湖北省和江西省之间的交流。第二,加强产品采购的相互支持。例如,武汉的地铁列车是从株洲购买的,这个大订单是为了支持株洲。然后是各省企业的投资。例如,我一直建议湖南的三一重工(600031)或中联重科(000157)投资湖北赤壁,因为赤壁有起重设备行业的基础,包括龙门吊和天车。如果三一重工没有这样的产品,可以直接在赤壁建一个工业园,收购一两个企业,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长三角地区应借鉴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如取消收费站、合作建设交通等。上海已经走出许多产业,通过“飞地经济”的方式进入浙江、江苏和安徽,实现共同发展。“长三角”的概念已经从一些地区迅速扩展到“三省一市”的全境,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苏州、宁波为支撑,人人受益。现在,中国很多知名企业的华中总部都搬到了武汉,武汉也就进入了中原。然而,中国与“三角”的合作仍处于签署协议的阶段,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如何造福人民,还没有做好。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是长江中游的三大平原,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地方。我们应该有大局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互相让步,实现从思想认识到制度再到投资整合的统一。我相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中国三角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标题:叶青:中三角将引领未来30年发展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