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0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2008年“4万亿”后遗症的出现,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负面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4万亿元的地方版”似乎注定会引起争议。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拉动经济下滑的刺激计划,市场主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支柱的土地出让金,今年前8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4万亿元的地方版”,地方经济低迷会不会让汽车停下来? 展望明年,这个难题将会得到解决。2013年应该鼓励投资吗?投资之路将如何打开?对此,《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滨。 中国商报:许多业内人士对2013年扩大投资持谨慎态度,认为上一轮经济刺激带来的问题尚未解决。谈论投资将使问题更加严重,并加重经济转型的负担。因此,未来的经济取决于消费增长。 朱海滨:在这个逻辑中需要澄清的要点是:首先,我们说投资存在问题,这是以前的投资增长率存在问题,而不是总投资已经达到峰值,社会不再需要投资。;其次,扩大消费并不意味着投资应该大幅放缓,而是应该在消费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共同提振经济。 当前的形势是,全球经济的整体放缓和再平衡进程的继续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压力,而这种拉动经济的能力已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提振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通过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就扩大消费而言,他们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因此,投资的稳定增长是中国2013年乃至未来几年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政治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来看,2013年是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通常今年会有明显的投资冲动。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仍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环境保护和民生建设。 我们对投资的看法应该改变,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上,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 日报:如何优化投资结构? 朱海滨:在讨论未来的投资路径时,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投资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划等号。一旦划上等号,它将陷入当前政策两难的困境。如果政府筹集资金增加公共投资,将和过去一样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冲突。 展望2013年,投资需要改革原有体系。关键是政府应该真正开放私人资本投资公共领域,而私人部门投资应该成为未来的主体。私人资本的进入,首先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压力,而地方政府不会依赖土地收入,从而迫使房地产价格升温;第二,可以避免资本配置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公共投资的低效、浪费和腐败问题。 日报:要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比例,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第一,许多投资项目不赚钱,追逐利润的民间资本不愿投资;其次,对于利润丰厚的项目,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将参与竞争,这将挫伤私人资本的积极性。 朱海滨:这取决于我们的地方政府是否有勇气和决心在未来真正退出投资领域,将政府在投资中的角色转变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未来改革的大方向。 对于您提到的“无利可图的项目”,如铁路投资,项目的外生效应很强,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改变思路:假设一个项目成本100亿元,项目回报率只有2% ~ 3%。这时,为了吸引私人资本,政府可以以补贴或税收的形式适当提高项目的资本回报率,这样私人资本就有了热情,而政府也可以以低成本把项目的外生效应带给当地,一举两得。 无论投资项目的利润如何,政府都应减少对投资活动的直接参与,减少与企业的竞争,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并注重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监督机制和确保面向市场的投资活动。同时,为了帮助民间资本具备投资能力,使更多的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政府应该稳步推进减轻企业税负,恢复企业利润增长。
标题:朱海斌:走出“地方四万亿”迷局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