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8字,读完约3分钟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中国银行业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不仅增强了银行自身实力,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改革发展之路。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建设资本充足、内控严格、经营安全、服务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阶段性目标。中小银行金融机构的特色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品牌声誉显著提升。2012年,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银行排行榜的银行数量从2003年的15家跃升至104家,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前十名。
“重生”源于制度和机制的深刻变革。2003年以来,我们重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同时积极推进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持续深入推进公司治理、风险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和激励考核等关键制度机制改革。目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银行发展模式迈出重要步伐,非银行金融机构职能定位问题得到解决,稳定高效的银行体系初步形成,整体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银行业按照自身优先、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一方面,鼓励中资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走出去”,科学进行海外布局,构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匹配的服务网络,提高境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审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努力发挥外资银行在理念、制度、方法、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鲶鱼效应”、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
“各行各业的繁荣就是金融的繁荣,各行各业的稳定就是金融的稳定”。十年来,银行业致力于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多样化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目前,银行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水平大幅提高,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效率显著提高,基本金融服务覆盖全国乡镇。
持续稳定的发展来自于对风险底线的坚守。过去十年,保持风险底线一直是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有效化解历史风险、完成高风险机构处置的同时,推动银行业调整和优化业务战略,不断提高前瞻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风险管理水平。目前,银行业已基本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资本与风险科学相结合、“以大补小”的约束机制。
中国银行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创了全新局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是对现代银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是国际先进做法与中国客观实际的有机结合。展望未来,银行业将继续按照国家决策部署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开放,支持实体经济,强化金融服务,坚守风险底线,为维护银行业稳定运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标题:尚福林:守好风险底线 形成"以丰补歉"约束机制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