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2字,读完约7分钟

"因为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奉献,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厦门高新创业中心主任石立华在谈到自己钟爱的孵化器事业时,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 “高效协作的优秀服务团队给平凡琐碎的孵化器服务赋予了彩虹般的色彩,照耀着企业的快速成长,滋润着园区的不断扩张。”石立华将厦门高新创业中心成立16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归功于创业中心的团队。 看到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在这里成功孵化,变成一只蝴蝶,从创业中心“飞”出来,甚至“飞”到海外上市,石立华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它蕴含了整个服务团队的全部热情和心血。她所在的厦门高新创业中心已成为科技部支持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孵化企业数量在华东地区最多,在海峡西岸地区最多。 今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25周年。石立华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孵化器将进入后孵化时代,进入以建设大型加速器为重点的深水商业孵化区。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将通过一系列深水作业和深度影响来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服务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迎来更快的结构性变革,发展成为更加开放、灵活和具有竞争力的经济。 幸运的是,我结婚了 当谈到我是如何依恋孵化器事业时,石莉华说这是一个意外。1998年,石莉华从一家知名进出口公司辞职,通过公开竞争进入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当时,她对孵化器和创业中心没有多少概念。但是当她来的时候,她是安全的。时至今日,石莉华仍然对自己在最年轻、最美好的岁月里与厦门高新创业中心一起旅行没有任何遗憾。她曾担任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项目经理、助理主任、副主任,并有企业高管简历。最后,由于工作出色,石立华于2004年8月出任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当谈到进入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的历史时,石莉华觉得太难了。“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于1996年。当时只有5名兼职和全职员工,办公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可用于创业孵化的地方只有2500平方米,加上后来开业的2000多平方米。这个孵化基地为它的初步发展打下了一点基础。当时只有15家孵化企业,都是初创企业。”石立华说,当时厦门高新创业中心的办公室和企业在同一层。当时,作为项目部的经理,她的日常工作是深入到她所关注的项目中去——创业企业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她说与企业合作的最大好处是他们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石莉华被任命为三达薄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是一家孵化器。从服务企业的角色到企业的角色,石莉华对企业发展最需要的东西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对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她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年后,石莉华回到了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 2002年底,六年前成立的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新的创业基地投入使用,孵化规模扩大到6.25万平方米,硬件环境得到改善。此时,创业中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引进孵化项目。石立华被委以重任,担任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副主任,专门从事项目引进和培育工作。每天,她都忙于与主管部门沟通支持政策,推出新的服务举措,推广创业中心的知名度,以及四处奔波洽谈新项目,经常无法按时吃饭,也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努力工作是有回报的。2002年3月,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海外留学生在厦门创业的规定》,为厦门引进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得知这一消息后,许多海外学者纷纷来电来函询问政策细节。石立华说,当年有65名海外学生带着创业项目来到厦门高新创业中心。今年的年终盘点让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的团队充满了雄心。 给力让企业飞 “内涵‘给力’,外延能‘飞’;通过服务“给力”,企业可以“飞”这是石莉华常说的话。她认为这是厦门高科技创业中心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谈到厦门高新创业中心的发展历程,石立华颇为自豪:“16年来,厦门高新创业中心发展迅速,孵化区从最初的4500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从15家增加到500家,累计毕业企业300多家;员工人数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48人,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质量的“双高”服务团队。”石立华认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它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以创业孵化为基础,以产业孵化为导向,以价值孵化为基础”的循环孵化模式。孵化+与孵化器建设、孵化规模和孵化绩效齐头并进,并行孵化器与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的加速器接力,强大的全方位孵化服务功能。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厦门创业中心已发展成为品牌意识高、配套设施完善、人才支持政策高度制度化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集群。 今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重要一年,孵化器将从载体建设转向企业主体培育,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质量提升。在这一要求下,厦门高新创业中心把培育“高成长创业企业”和“高素质创业团队”放在工作的首位,使中小科技企业能够从厦门高新创业中心的“科技沃土、创业家园”中腾飞。 石立华对厦门高新创业中心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打造海西三优,即打造海西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基地、海西最大的人才基地、海西服务功能最全、服务质量最好的孵化体系。厦门高新创业中心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是: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超过1000家;1亿元企业达到100家;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30家;200名领军人才和20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企业权益和债权融资额达到20亿元。 质变开全球之花 石立华对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未来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重新定位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致力于创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支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体系下进行广泛的经济创新,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孵化效率,优先支持企业提高R&D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支持企业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R&D活动,并在全球R&D网络中开展产品和流程创新。[h]石立华认为,人才和企业是孵化器的两条生命线,新时期孵化器的新使命是提高人才孵化水平和企业孵化水平,使孵化器中的人才和企业素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中国不缺乏科研人才。真正缺乏的是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石立华表示,所有大中城市都面临着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巨大竞争压力。对于国家级孵化器来说,人才工作的主题已经从单纯关注海归等中小科技企业的数量,转变为有效吸引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R&D和资本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领袖和行业先锋。 要为高素质的人才和企业服务,孵化器服务团队的质量必须相应提高,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追赶。营销企业意识、创新与突破服务意识、专业与跨学科意识、同理心意识和归属感意识——五种意识将纳入孵化器服务团队专业素质培训课程。在如何提高企业质量的问题上,石立华认为,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该从培育“国内主导产业”提升到培育“全球挑战者”。“孵化器的唯一目标不是让企业在中国做到最好和最大,而是在中小企业板和成长型企业市场上市。拥有国际一流技术背景的企业,敢于向全球新兴产品市场发起数十亿、数十亿、数十亿的冲击,勇敢地扮演“全球挑战者”的角色,这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下一个孵化目标。”石立华表示,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尽职尽责,培养世界级的创新者和竞争对手。 看到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在这里成功孵化,变成一只蝴蝶,从创业中心“飞”出来,甚至“飞”到海外上市,石立华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它蕴含了整个服务团队的全部热情和心血。

标题:施立华:七彩孵化器 绚烂人生路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