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云13日在接受中国新闻社独家采访时表示,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获得新的增长势头。在各种改革中,户籍改革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时间表和路线图应该尽快制定出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近发表的报告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中国户籍改革的紧迫性源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蔡芳分析说,一个国家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从劳动力短缺开始出现的“刘易斯转折点”到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的“人口红利的终结”。
从中国的邻国来看,日本的“刘易斯转折点”出现在1960年,其“人口红利的终结”是在1990年。正是这30年的时间窗使它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韩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在1970年左右,其人口红利在2013年消失,也持续了40年。
蔡芳指出,中国的劳动力可能在2013年开始减少。根据2004年出现的“刘易斯拐点”判断,中国只有9年时间。他强调,要扩大人口红利,让中国有更多时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推进户籍改革至关重要。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与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农民工能在40岁左右获得户籍并改变返乡的状况,劳动力供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现在是城市劳动者,但他们不能成为平等的消费者,不能采取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模式,他们有回家的担忧和期望。如果我们能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我们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蔡芳告诉记者,在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要求不容忽视。
他解释说,根据定义,“农民工”和“城市常住人口”几乎是同一个概念。然而,由于农民工没有户籍,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最低生活保障和经济适用房。这份报告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表明中国户籍改革在未来将“两条腿走路”。
,蔡芳说:“一方面是放宽农民工定居条件,另一方面是让尚未取得户籍的农民工尽可能多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可想而知,如果有一天基本公共服务真的能够完全覆盖,“谁会在乎那份户籍”。
蔡芳说,今后,在推进中国户籍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应该拿出一个时间表,有一个顶层设计,并与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分工。
以义务教育为例,他指出,在人口流动性大的情况下,考虑到地区间的平衡,最好的办法是由中央政府接管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而地方政府应逐步落实相关的社会保障和低保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最近介绍说,国务院已经做出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例如,在县城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定居;如果你已经在中小城市稳定就业三年以上,并符合其他条件,也可以申请定居;在大城市定居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地方政府也应该制定一个路线图,比如以什么速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如何提高结算标准。”蔡芳说,多年来,城市劳动力没有增加,没有农民工持续的劳动力供给,许多地方不可能有目前的增长速度。“我们以前说过,工业化积累起来以后,我们要反哺农业,而户籍改革也是反哺的一种方式。
标题:蔡昉:户籍改革可延人口红利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