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9字,读完约4分钟

信用卡的“卡”载体有一天会被颠覆吗? “我们在早期从未否认‘押马’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但只是在信用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招商银行必须对信用卡市场进行‘二次转型’。”初冬的一个下午,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招商银行”)总经理刘家龙坐在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卡中心办公室,接受了《中国商报》记者的专访,首次就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以及如何寻求健康可持续的业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不要否认“赌马” 最新数据显示,自2002年推出国内首张一卡两种货币的标准信用卡以来,招商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数量已超过4200万张,海外信用卡金额居行业首位。 然而,在刘家龙看来,发卡数量、活动和客户价值的总和是“有意义的”。 这就是为什么2009年招商银行在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高峰期”提出了“二次转型”,当时招商银行已经发行了2000多万张信用卡。 “2006年以来的‘赌马’非常成功,但其矛盾在2007年和2008年开始逐渐显现。”刘家龙说:首先,这与外部宏观环境有关。当时,金融海啸的影响尚不确定。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份额已经非常大,宏观环境将直接影响整个资产组合和客户组合。 其次,相对广泛的“赌马”操作带来的矛盾开始增长,2006年开始出现有针对性的信用卡攻击。"如果大规模行动继续下去,外部攻击造成的损失将非常大."刘家龙说,“当时,最多的是假申请。”第三,粗放经营带来了成本控制问题和服务缺陷,服务水平开始跟上业务发展。“当时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户数据量已经很大,所以必须进行细分,找到风险客户、适合招商银行的客户、适合招商银行的价值客户。” 第四,主机处理的卡数接近极限。通过2008年的调查和2009年的项目开发,招商银行在2011年对客户的核心it系统进行了升级。 “招商银行从不否认入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刘家龙坦言,“信用卡是规模经济,必须进行规模和成本分摊。最重要的是根据大规模数据建立模型,同时细分不同的客户群,并了解每个细分级别的客户界限。”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刘家龙带领团队在2009年开始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二次转型”中做了一系列事情:一是风险控制,二是合规经营,三是团队管理、运营模式管理、营销平台管理的彻底变革,四是数据挖掘和应用。 自2010年以来,“二次转型”的效应开始显现,招商银行信用卡连续两年实现100%的利润增长。 在招商银行的“美国信用卡方式”中,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部分:利息收入、交易费收入和年费收入,其中年费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利息收入应占50%以上。 同质化是为了生存,还是另一种途径? 2011年10月,招商银行行长马魏华公开表示:“招商银行能率先取消信用卡吗?” “我们希望,即使‘卡’的载体在未来消失了,我们仍然会存在。”刘家龙说:“信用卡费用的降低将会给信用卡业务模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调整模式,一些新的战略问题也会提交总行相关委员会讨论,因为将来信用卡支付可能会有损失,那么银行层面会如何处理损失呢?”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卡刷卡费用下调已经给银行信用卡中心敲响了警钟。记者了解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最新愿景包括支付、消费信贷和多元化交叉销售平台,但没有“卡”。刘家龙坚信技术和创新。“外部技术环境和客户使用习惯与2006年大不相同,我们正在创新移动支付方式。”他表示,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呈现两个群体,一个是银行和银联推广的nfc近场支付模式,另一个是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热门的二维码技术,但未来的移动支付模式仍不得而知。刘家龙说:“所以我们同时投资这两种模式,并尽最大努力成为一款应用。”“同时,所有的流程都是移动互联网,比如纸质账单到电子账单,比如微信。接收信用卡账单等。” 今年11月,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发布了“移动钱包”信用卡移动支付产品,这是中国第一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场移动支付产品。同时,推出了全新的配套“口袋人生”移动客户端,以及一系列旨在改变传统信用卡形式、将信用卡功能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上的措施。 换句话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希望构建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转型,提供更符合客户使用习惯的服务,从而找到差异化的新增长路径。

标题:刘加隆:招行第一个“废掉”信用卡?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