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金融危机中政府援助的看法。他指出,政府应该及时参与援助,以应对系统性危机,但也需要防止道德风险。 这篇由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的题为《金融危机中的救助之争》的长篇文章,阐述并总结了当前政府部门救助金融机构的思路、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金融税收领域的实施原则以及央行干预和外汇对冲措施的宏观效果。周小川说,总的来说,中国过去习惯于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支持援助。首先,因为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产业,这意味着如果金融业出现问题,就必须挽救,否则就意味着集体失败甚至死亡;第二,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体,金融机构承担了政策、半政策或机构任务。因为金融机构有问题,很难说谁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他们不储蓄是不负责任的;第三,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特别强调社会稳定。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文章指出,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救助问题,结合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逐步改变这种取舍关系。有必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和协调,以便取得平衡并尽量减少道德风险。关于政府参与救助的资金来源,周小川认为,一个来源是纳税人的钱,另一个来源是私营部门的救助,而且更多的时候,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他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为了防止危机及其蔓延,有必要在必要时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救助,最终纳税人的钱被用于公共利益。周小川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对银行客户征收的一种税。依靠这一体系来解决类似全球金融危机的问题,可能需要大幅提高存款保险率。 然而,他也指出,即使如此,存款保险制度也只是针对存款稀少的金融机构,而现代金融市场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大量非存款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不可能仅仅依靠存款保险制度。因此,银行也应该依靠“自我保护”和“生前遗嘱”,即金融机构应该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应对机制。 中国没有货币“过度发展”。 周小川在文章中指出,有必要采取一些权宜之计进行救助,至少要避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减轻央行基础货币扩张带来的压力,避免经济中的直接通胀,为经济复苏争取时间。之后,我们可以逐步“退出”市场,通过出售我们持有的资产来缩小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减少央行的负债,并真正恢复我们过去投入的流动性。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为大幅增加外汇储备而采取的套期保值和基础货币注入,周小川指出,根据每年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基础货币的注入基本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相对稳定的速度进行的,最终基本上不再印刷和注入更多的票据,从而避免了较大的通货膨胀。他还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中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此外,套期保值过程本身也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和数量上的一些干扰,因此目前还没有实现100%的套期保值。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经济增长增加货币供应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对冲100%。平均而言,85%~90%左右的对冲可能就足够了。 周小川认为,由于套期保值操作,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确实扩大了,但中国的外汇储备不会无休止地增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峰值,未来还会继续下降到合理水平。外汇增长速度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从而消除外汇可能带来的长期通胀压力。 关于央行参与救市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周小川的文章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有必要考虑由于救市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第二,要着眼于动态和长期的调整,不仅要克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还要消除长期的通胀压力,从而实现未来中长期基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匹配,保持总量平衡。

标题:周小川:政府应及时参与救助金融机构 不存在货币超发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