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8字,读完约4分钟

“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市场化调控方向一致,体现了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在央行引入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新的宏观调控指标近两年后,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最近在官方学术期刊《金融研究》(Financial Research)上发表了另一篇文章,讨论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 盛松成认为,中国具体的货币政策传导决定了有必要同时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即货币政策传导应从债务人和资产两方面进行考察。 “在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信贷渠道实现的,因此只关注货币是不够的,还要关注社会融资的规模。” 这是盛松成的一贯观点,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宏观调控新目标——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依据。但是,在新的讨论中,盛松成特别强调了中国特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带有浓厚计划和政策色彩的中国经济传统,这正是社会融资规模的现实土壤,是宏观调控的较好指标。盛松成的研究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消费、投资、cpi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平均比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高0.1左右。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会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产出和价格水平。 因此,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分为两类:货币观点(债务人)和信用观点(资产)。与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从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来计算的,而货币供应量是从负债方面来计算的。这两所学校各有优缺点。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创新旨在发挥两大理论优势,即货币政策传导应兼顾资产方和负债方;盛松成认为,货币供应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影响实体经济,货币观只能部分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金融监管面临挑战。如果只关注贷款,可能会出现“压葫芦浮”的现象。”在盛松成看来,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全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完全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根据央行数据,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为1637亿元,占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8%;十年后的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36万亿元,占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1.7%。 除了融资工具的多样化,货币发行部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盛松成认为,货币市场基金、表外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等创新型准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对广义货币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以信托行业和表外融资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扩张,正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必须正视的一个潜在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短短几年间,中国信托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到5.5万亿元,超过了约2.5万亿元的公募基金市场份额,离保险业7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仅一步之遥。 在盛松成看来,计算社会融资规模的目的不是为了替代货币供应,而是为了补充货币供应。 符合利率市场化调控的方向 盛松成进一步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符合利率市场化调控的方向,体现了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中国的利率制度是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制度,它们分别以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的方式运行,即对于票据贴现、债券和股票融资等以市场方式定价的融资,利率价格工具主要用于调节;对于贷款等市场化定价相对较低的融资,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量化工具和利率价格工具进行监管。 “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的人民币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及其浮动管理,而其他类型的融资具有更高的市场定价和更明显的市场监管特征。”盛松成认为,从社会融资规模与市场化监管工具shibor的关系来看,实证结果表明shibor与社会融资规模有很强的相关性。 此外,盛认为,社会融资的规模可以从资本供给的角度进行统计,也可以进行分类计算,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教育贷款、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等。,这可以从供给方面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与我国政府的经济特征具有强烈的色彩是一致的。

标题: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符合利率市场化调控方向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13511.html